解碼古道熱“茶”裡的善治力量

8月11日上午,在濉溪縣臨渙鎮沈家大院茶館,茶館調解委員會主任王士宏(左二)正在向前來咨詢的被調解人了解案件情況。記者 丁賢飛 攝
濉溪縣臨渙鎮茶館調解室,牆上展示了“一杯茶”調解法的七個步驟。記者 丁賢飛 攝
臨渙鎮臨渙街百年老茶館——怡心茶樓一角。通訊員 方好 攝
熱心人多,是淮北地域文化中的一個鮮明特征。
大運河古道邊的淮北人性格熱忱豪爽,多是直腸子、熱心人。有一個數字能夠反映出淮北人急公好義的群體性格:自“中國好人”開評以來,淮北市已有175人榮獲“中國好人”稱號,每10萬人口擁有“中國好人”數在全國地級市中首屈一指。
矛盾不上交,就地能解決。古道熱腸裡,蘊含著基層善治的無窮力量。
當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從一元走向多元,當基層群眾真正被有效動員起來,像“一杯茶”調解法這樣基層治理的智慧和方法就會被無限創造出來。
淮北市把“楓橋經驗”與本土實際深度結合,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因勢利導,充分釋放“熱心人”的熱量,基層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就逐漸進化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
走活一盤棋
“楓橋經驗”本土化,“茶館講理”有了升級版
“當人們走出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便進入了公共領域。從‘物質’的‘公共領域’這個角度看,茶館扮演了與歐洲咖啡館和美國酒吧類似的角色。”
“茶館講理為人們所接受的原因之一是,在一個公共場所處理爭端,實際上是在公眾的密切注意之下,使判決者或調解者必須盡量‘公平’行事,否則,民眾的輿論會對調解人的聲譽不利,這也就是‘吃講茶’成為社會調解的同義詞的由來。”
上述,是學者王笛在《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一書中的判斷。在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茶館講理已有600多年傳統。
臨渙鎮的飲茶習俗,已入選省級非遺。8月中旬,記者來到這個古色古香的古茶鎮,見証了活化的“非遺”。當你目睹了小鎮的茶文化,才能深刻理解為什麼“一杯茶”調解法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臨渙鎮的氣質,仿佛停留在百年前的時空。鎮上大大小小20多家茶館裡,就有10多家是老字號,那些黑乎乎的門板、門環、窗櫺,比茶館裡走動的耄耋老人年歲都大得多。從早上5點起,茶館裡就有了動靜,捅開老虎灶,燒上從龍須泉運回來的泉水。哪怕是一塊錢一壺的茶,那泡茶的水也絕不會用自來水糊弄。
鎮上有名氣的茶館,比如怡心茶樓,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青磚粉牆、重梁飛椽,屋裡擺設也都是老物件。老板的家族在茶館裡經營已超過四代人了。6點多鐘,茶館裡開始上客。泡壺棒棒茶,抓把馓子,聽聽戲文,大半天時間就打發過去了,時光凝固在釅釅的茶香中。
茶館也一直兼具著民間調解和事的功能。有那嗆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小鎮居民首先想到的是到茶館去解決爭執。“走!到茶館去評評理!”於是,自有那處事公道有聲望的“茶人”站出來給人評理,中間說和。王士宏是“茶人”中最有聲望的那一位,他總結出來的“一杯茶”調解法,成為當地人民調解的“教科書”。
既然群眾有“茶館講理”的傳統,何不因勢利導?2012年,臨渙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應運而生。
在臨渙鎮司法所,記者翻看一沓沓人民調解的卷宗,多是宅基地糾紛,家庭贍養糾紛,鄰裡糾紛,小額經濟糾紛等。“鄉裡鄉親的矛盾,哪有多少深仇大恨,絕大部分都是可以調解成功的。你打了官司,法庭判決能夠斷得了案件,但不一定能解開矛盾。往往是案結事不了,兩家人成了仇人。人民調解既能解決面上的糾紛,又能解開心裡的疙瘩,讓雙方氣兒順,利於長遠。”綽號叫陳鐵嘴的調解員陳文章說。
“楓橋經驗,強調的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化解社會矛盾。咱們的‘一杯茶’調解法,正是楓橋經驗的本土化。它根植於當地綿延千年的茶文化,所以很有生命力。基層治理,政府絕不能包辦一切,把群眾自己創造的好方法推廣開運用好,基層社會治理這盤棋就走活了。”淮北市委政法委二級調研員吳成民說。
熱騰“一杯茶”
根植於傳統文化,民間智慧與專業知識深度交融
8月10日一大早,王士宏、陳文章老哥倆就各自騎著自行車往陳家大院茶館裡趕。今天有個在鎮上投資的河南人約他們先拉拉呱,討個主意,看眼下的一樁糾紛該咋弄。對於王士宏而言,了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是調解之前的必備功課。從兩方面了解情況,到調解成功,中間的彎彎繞還多著呢。
王士宏是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茶館調解委員會主任。12年來,鎮上已有十余家茶館設立了“茶館調解室”,調解員也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55人。王士宏他和團隊已累計調解各類糾紛1500多件,95%以上都得到圓滿解決。2020年,濉溪縣臨渙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
土生土長的人民調解員,學歷不高,本領不簡單,他們洞悉人心、能言善辯,而且善於學習。在與王士宏的交談中,“認知邊界”“共情”“換位思考”等心理學名詞時不時會從他的話語中蹦出來。原來,這位沒上過大學的老調解員為了提高業務水平,自學了心理學課程,還考下了三級心理咨詢師的証書。雖是花甲之年,王士宏一直沒有停止學習。
“一杯茶”調解法有哪些步驟?王士宏為我們擺起了龍門陣:
第一步,以茶暖人心。這一步最關鍵的是以茶息怒,消消氣。雙方杠上的時候,又吵又鬧,情緒激動。作為調解員,在接待時首要任務是穩定情緒,控制事態。
調解員可以通過洗茶、泡茶、敬茶、說茶、添茶這種儀式感,傳遞真誠、熱情、尊重。茶中的茶氨酸可以幫助緩解焦躁情緒,讓當事人坐下來好好說話、理性交流。
第二步,以茶說人生。在這裡,調解員往往會先放下眼前的具體矛盾,把話題扯遠一點,以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讓當事人從類似的經歷中、身邊的故事中得到啟發。
第三步,以茶述紛爭。這一步的關鍵詞是傾聽、共情。調解員通過喝茶敘事,鼓勵當事人說出掏心窩的話,問明白關鍵問題的來龍去脈,了解當事人的深層次需求,建立調解員與當事人之間的信任關系。
第四步,以茶找支點。茶能生靜,靜能生慧,調解員針對當事人的陳述進行評述,擺事實、講道理、明政策、釋法律,讓當事人聽得進去。調解員綜合分析判斷,當事人是爭利益,還是爭意氣?真相在哪裡?焦點在哪裡?當事人的真實需求是什麼?調解員尋找與案件有關的法律依據,設計多種調解方案。
第五步,以茶拆面子。調解糾紛,既要保面子,也要拆面子,要讓當事人放下面子,降低欲望。這一環節重在人性識別。有那得理不饒人的,做事不留余地﹔有那死鑽牛角尖的,偏執於己見﹔有那無理硬到底的,不肯示弱死撐面子﹔有那胡攪蠻纏的,天底下全是他的理……
“拆”的方法,有背靠背拆,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面對面拆,接受大眾式評判,當面講清。還有借力拆、組合拆,打開當事人心結。
第六步,以茶置梯子。這一步的關鍵是修復人際關系。當事人遇到矛盾糾紛時,往往存在贏家心理,把與對方的爭執看作一場斗爭,爭取利益最大化。調解員要巧置梯子,破除當事人的贏家心理,才能息事寧人。這一步的調解技巧是從六個方面置好梯子:以禮為先、以情為重、以理為本、以和為貴、以讓為賢、以法為據。
第七步,以茶達協議。讓雙方當事人簽署人民調解協議,息事寧人,固定調解成果。這一步的調解技巧有7個要點:把握真實意見表達,把握訴求合理性,把握訴求合法性,把握協議內容執行性﹔把握司法確認﹔把握回訪,把握總結與提升,做好卷宗。
王士宏說,並不是每一次調解都要走完這七步,各種糾紛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有的案情簡單,三言兩語就能勸開﹔有的積案復雜,要層層拆解。有的糾紛涉及隱私,當事人不願意形成文字材料。這時候,調解員會充分尊重當事人意願,以息訴又息怒為終極目的。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治理的一種路徑探索,‘一杯茶’調解法,是淮北市臨渙古鎮民間自發形成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它通過對運河古鎮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將法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茶文化融入人民調解工作之中,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淮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張訓說。
用好一群人
為“熱心人”賦能,“大調解”體系建設變“盆景”為“叢林”
人民調解跟進速度有多快?在8月上旬的一例鄰裡糾紛中,位於濉溪縣劉橋鎮彭樓村的老賈工作室做到了當天跟進,第二天案結事了。
這是一起兩個老頭兒打架的糾紛,一個71歲,一個73歲,開玩笑過了火,從吵架升級成互毆,臉上都見了血。當晚,兩個老頭兒都著急辦了住院手續,各項檢查預備上,准備在醫院裡耗著,生怕對方訛上自己。當天,派出所將線索移交給人民調解員賈敬功,老賈趕到醫院,見兩人都只是皮外傷,叫兩人趕緊出院回家,等著自己調解。
當晚,老賈就分別做兩人的工作,對其中一人老溫說:“你兩人要是飆上了,那花錢就花狠了。且不說花出去的錢對方能不能賠下來,至少天天醫院裡吊水,總得天天往肉裡扎針吧?想想多大點事啊,不如你高姿態一下,買兩箱牛奶,去他家裡走一趟,這事兒就翻篇了。”
“我也不想拖,老是拖著影響我做生意。那我去,人家要不理我怎麼辦?讓我面子往哪擱?”
“沒事沒事,那邊我已經說好了。你主動一點,大老爺們敞敞亮亮的,村裡人也會高看你一眼,說你氣量大。”
8月12日,記者在“老賈工作室”遇到專門來道謝的老溫,老溫笑得眼睛瞇成了縫:“去人家裡,人家沒為難我,態度熱乎著咧,說來就來唄,還買東西干啥。這事情解決得很圓滿。”
彭樓村村民李大姐聽說了這事兒,深有感觸:“其實我婆家舅舅就遇到過類似的事情。舅舅和村裡人發生爭執打起來,兩個人都去住院,都花了很多醫藥費,等著讓對方報銷。芝麻大的事情一直鬧到打官司,兩家仇怨越積越深。唉,當時如果有老賈這樣的人來調解一下,也不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
淮北曾經以礦立市,採煤深陷整體搬遷是矛盾高發區。就拿劉橋鎮來說,鎮裡有17個行政村,11個村涉及採煤塌陷搬遷、棚戶區改造。糾紛中涉及的歷史遺留問題多。老賈在劉橋派出所當了26年輔警,人熟地熟情況熟,又有做調解工作的經驗,自然是人民調解員的最佳人選。在長期的調解實踐中,他還總結出“笑、聽、走、細”四字工作法。
雷雲,則是扎根於城市社區的一位調解員代表。雷雲是個奇女子,嗓門大,氣場強,見過大場面,退休前是工會干部。雷雲做人民調解工作有多熱心?多投入?有一事為証:雷雲在調解一樁夫妻不和的家庭糾紛時,先是每天給回了娘家的女方打電話,各種的開導,勸得差不多的時候,便親自陪著男方開車去山東丈母娘家,一通賠禮道歉,把媳婦接了回來。夫妻倆深受感動,說是為了讓雷大姐不再操碎心,從此也要和和美美過日子。
雷雲認識的退休干部多,她深知老同志退休以后想發揮余熱的不在少數,只是苦於沒有平台。在她積極動員下,轄區內政法機關退休干部、社區工作者、退役軍人等社會力量紛紛參與到雷雲說事拉理工作室。自2017年雷雲組建工作室以來,已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00余件。
如果單靠王士宏、賈敬功、雷雲等熱心人的個人能量,能做的事是很有限的。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他們並非單打獨斗,他們的工作室都對接了各種資源。僅以王士宏的茶館調解室為例,建立了訴調對接、警調對接、訪調對接、村調對接、法律服務對接,實現茶館調解與訴前調解、警民聯調、信訪維穩、一組一會、法律服務等工作相結合。各種有形的、無形的社會資源,為王士宏們賦能,讓這些活躍在基層的熱心人有了“靠山”,釋放更大的能量。
“我是個老黨員,與其閑著,不如把退休后的時間獻給人民調解事業。群眾需要我,領導支持我,我現在干工作比年輕的時候還帶勁!”這是賈敬功的心裡話。
“有上級的支持,有鄉裡鄉親的信任,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加入調解員的隊伍中來。臨渙鎮現如今已發展出鄉村小喇叭、老支書、聞風到、姊妹花、兵哥五大調解團隊,大家的熱情就像那火爐上翻滾的開水,勃勃地掀動著壺蓋。”陳文章告訴記者。
放權於民,還權於民,民事民管,民事民決,淮北市在城市社區成立居民議事會583家,在農村成立村民理事會2285家,累計調處信訪矛盾、群眾訴求16萬余件。大調解體系建設讓點上的“盆景”變成面上的“叢林”,有力推動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織密一張網
事在格中辦、人在網中轉,呼聲被聽見,訴求被看見
“這起隱患能被及時排除,得益於群眾訴求得到了及時回應。”8月12日,在濉溪縣劉橋鎮彭樓村,該鎮黨委委員、政法委員牛勇說。
不久前,劉橋鎮准備在鳳棲府小區附近建設商貿一條街,鳳棲府小區一些業主認為,這條商業街的建設佔了小區地盤,業主利益受損失。網格員得知情況后,及時將業主意見上報村、鎮。
“經過調查,事實清楚了,並無佔地情況發生。”牛勇說,解決矛盾糾紛關鍵在於快速反應。為消除可能爆發的矛盾,劉橋鎮及時從鎮國土所調來土地點位圖,邀請鳳棲府業主代表到現場丈量,並召開座談會,確認佔地情況並不存在。
得知真相后,居民的情緒穩定了,問題也在萌芽狀態得到了解決。“這件事處理得有理有據,我心服口服。”鳳棲府小區居民代表黃先生說。
“我們把組織、民政、人社等12家職能部門基層社會治理事項融入全市‘一張網’,探索建立‘黨建+4個一’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淮北市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科科長周顯永說,在學習推廣“楓橋經驗”的過程中,淮北市把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治理轉向事前預防,將社會治理關口前移,確保把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的矛盾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劉橋鎮黨委書記羅金柱介紹,劉橋鎮劃分了151個網格,將黨組織建立在網格上,在每個網格下設立紅色鄰裡委員會。網格員與紅色鄰裡委員會聯動,圍繞發展重點事、群眾煩心事、治理公共事等開展民主自治,努力實現“事在格中辦、人在網中轉、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網”。
充分發動群眾,尤其是發動群眾中能力強的熱心人,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在淮北農村,長期以來,在辦理婚喪嫁娶、喜慶事宜中,有個負責出面張羅各項事宜、從事組織協調安排工作的特殊崗位——“大總”。在濉溪鎮百善鎮黃新庄村,威信高、口才好、社會閱歷豐富、謀事周密細致的謝現雷,就是一名遠近知名的“大總”。
前不久,黃新庄村村民老趙要辦升學宴。操辦升學宴,對謝現雷來說是小菜一碟。不過,他的第一念頭是勸阻此事。
“孩子考上大學是喜事,辦升學宴賀賀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大操大辦太浪費了,咱能不能找一些至親好友聚聚?”在謝現雷的勸說下,老張沒有給同村人下帖子,只是邀請了十幾位親戚來家小聚了一番。
每次應邀操辦紅白喜事,熱心的謝現雷都會充分發揮“大總”這一職業在推動移風易俗中的特殊作用,引導鄉鄰自覺摒棄天價彩禮等陳規陋習。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楓橋經驗的本質所在、生命力所在。基層治理的關鍵還是要發揮居民、村民自治的制度優勢,讓群眾成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旁觀者。循著這個思路,淮北市的基層社會治理就會與時俱進,越來越有活力。”淮北市政協主席、市委政法委書記錢界殊說。(記者 李攬月 丁賢飛 班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