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田先進

安徽涇縣村醫黃希鬆扎根基層30余年——

“患者就是我的親人”

本報記者 田先進
2023年07月25日07: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5日   第 13 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5日 第 13 版)

“別擔心,沒啥大問題,回去把中藥吃了,過段時間再來復查下就行……”臨近中午,走進安徽省涇縣黃村鎮衛生院中醫館,醫生黃希鬆正在接診今天上午的最后一名患者。在他的辦公桌上,看完的問診號碼牌已堆起了好幾摞。

周一至周五早上7點,黃希鬆都會准時在中醫館出診,平均每天上午要看近百名患者,對於一位年近六旬的人來說,這樣的工作量可不輕鬆。每當有人勸他縮短出診時間,黃希鬆總說,“患者就是我的親人,什麼時候看完,我什麼時候下班。”

1964年,黃希鬆出生在涇縣的一戶普通農家中,高中畢業后,便跟著哥哥后面學醫。1987年,縣裡招考村醫,23歲的黃希鬆通過考試,被分配到黃村鎮桃嶺村,開始行醫生涯。

桃嶺村共有1000多人,居住較為分散,且老年人較多,行動不便,來衛生室看病很不現實。為了方便村民治病,翻山越嶺、上門問診成了黃希鬆的家常便飯。“對於上了年紀的村民,我每月會定期走訪兩三次,那會兒也沒車,全憑兩隻腳,最遠的地方光走過去就得一兩個小時。”黃希鬆笑著說,“在村裡多年,從沒買過一雙皮鞋,隻穿解放鞋,一年得穿破三四雙。”

作為村裡唯一的醫生,黃希鬆需要隨時接診。有一年冬天,屋外漫天大雪,村衛生室的門“砰砰”作響,黃希鬆開門一看,原來是有村民身體不適,家人前來求助。黃希鬆二話沒說,拿上出診箱,徑直奔向雪地裡。

診斷發現患者是胃出血,由於治療條件有限,在簡單處理后,黃希鬆決定把患者轉移到鎮裡的醫院。“從山下到鎮上,少說也有幾十裡路,我一手舉著吊瓶,一手托著擔架,把患者送到醫院。”黃希鬆返回村裡時,已是深夜,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的手已被凍傷。“好在救助及時,這點傷不算啥。”黃希鬆說。

2003年,因為工作表現出色,黃希鬆被調至黃村鎮衛生院工作,平台變大了,黃希鬆身上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

為了更好提升自己的醫術,黃希鬆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會整理病案,這樣的習慣已堅持多年,“從醫就是要終身學習,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患者負責。”

“中國好人”“安徽省最美醫生”“徽鄉名醫”……多年來,黃希鬆收獲不少榮譽,但他很是謙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醫生,治病救人是職責所在,隻要身體條件允許,行醫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責編:關飛、常國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