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陵:老年學校 一點不“老”

下午三點,走進南陵縣文化館大院,老遠處,就傳來經典民歌《瀏陽河》的演奏聲。循聲而去,在二樓的教室,陶承富正領著大家伙上課排練。
圍坐一團,人手一把中阮,隻見陶承富簡單起了個頭,大家便踩著節拍,一邊彈一遍唱,既各得其樂,又其樂融融。
沒有升學壓力,不考試、不內卷,民樂、書畫、舞蹈、戲曲、武術……課程任選,如此令人羨慕的學習場景,就是南陵縣籍山鎮老年學校的真實剪影。
陶承富(中)領著大家練習中阮彈奏。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籍山鎮老年學校創辦於2009年,前身是一個小小的藝術團。“當時縣老年大學一座難求,我們鎮屬於城關鎮,喜歡文藝的老年人又多,所以就順勢而為,在藝術團的基礎上,開辦了老年學校。”三言兩語,陶承富道出了初衷。
“剛開班那會,條件簡陋,社區的會議室,牆上裝一面鏡子,就是我們的授課室。”陶承富回憶道,最初隻有民樂和舞蹈兩個班,學員加在一塊還不到50人,即便如此,大家上課的積極性依舊很高。
2015年,籍山鎮老年學校搬遷至南陵縣文化館,教室就設在文化館的一樓和二樓,不僅場子大了,教學條件也改善了很多,練功房、排練室、書畫室等各類型教室分列樓上樓下,為方便學員,還特地加裝了電梯。
用陶承富的話說,就是新學校、新氣象,如今學員增至130多人,年紀最長的81歲,最小的也有40來歲。
別看是一所鎮裡的老年學校,師資力量卻一點也不遜色,有的是教授職稱,有的是國家二級琴師,還有的是中國書畫協會會員,熟悉的人都知道,這裡“臥虎藏龍”。
在學校,78歲的陶承富是良師,更是益友。不單單因為年紀長,更重要的是琴棋書畫歌舞,他樣樣精通,是大家心目中的“學霸”級人物。
1997年退休的陶承富,年輕時當過文藝兵,轉業到地方,就職於南陵縣電影公司,專門負責電影的海報繪畫,這一畫就是30年。也正是這樣的一段經歷,練就了他多才多藝的一身本領。
“在征集學員意見后,我們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開設了不少新班。”陶承富順手給記者遞過一張課程表,除了傳統的書法、繪畫和舞蹈之外,還有專門教琵琶、柳琴、中阮的彈撥班。
籍山鎮老年學校,學員在課堂上彈奏曲目。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不少來訪者都驚嘆,籍山鎮老年學校課程一點兒都不“老”。
陶承富說,課程既要重視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也要難度適中易於吸收,同時盡可能將實際需求和老年教育深度融合。鑒於此,學校在開展適需性課程之余,還組織大家自編自導自演,編排了《決勝小康說扶貧》《航天之夢》《環衛工人》等快板舞,有的已經巡演了10余場,特別受歡迎。
在老年學校裡,學員們擁抱新事物,學習新知識,個個忙得是不亦樂乎,有的學員甚至報了三個班,幾乎天天來,一堂課都不落下。
如今,隨著學校“銀發族”隊伍的壯大,不少學員還經常在朋友圈晒起了學習經歷。他們有的在這裡擺脫了“退休綜合征”,有的成了無話不說的老姐妹,還有的因此改變了傳統的育兒觀。
“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陶承富說,各有所長,互學互長,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大伙身上透著的那股自信勁兒。在他看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快樂就是健康,健康就是幸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