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探交通·看交融丨安徽蕪湖港:一體化航運 智慧化起航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2023年06月13日12:08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眼睛盯著屏幕,手指操控著按鈕,一分鐘不到的功夫,卡扣、落鎖……幾個簡單動作下來,隨著滕俊精准地控制手柄,場橋裝箱一氣呵成。

這是人民網記者近日在蕪湖港智能控制中心看到的場景。

作為安徽省最大的外貿口岸,同時又是上海港的喂給港,去年蕪湖港有125萬個集裝箱從這裡進出,佔到全省總量的60%,平均下來,一個月就是10萬標箱,開往上海港的航次多達700余次。

如此大量的裝卸業務,如何確保高效穩健地運行?

“歸根結底,離不開科技的賦能。”安徽港口集團蕪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畢泗斌給出了答案,蕪湖港三期有望在年內完成竣工驗收,屆時將大大提升港口的作業能力,賦能長三角智能航運。

俯瞰蕪湖港。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俯瞰蕪湖港。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實現“辦公室裡開橋吊”的夢想

自從蕪湖港三期智慧碼頭調試運營以來,通過大數據、5G和物聯網等科技的加持賦能,將場橋師傅從狹窄的高空作業中解放出來,實現了幾代港口人“坐在辦公室開橋吊”的夢想。

在滕俊的面前,是一整塊電腦顯示屏,實時傳送的堆場畫面,清晰地顯示著場橋的工作狀況。滕俊說:“從視頻上可以看見場橋以及設備運行的實時狀態,用手柄就能把要裝卸的集裝箱治得‘服服帖帖’。”

滕俊操控手柄“隔空吊箱”。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滕俊操控手柄“隔空吊箱”。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今年33歲的滕俊,雖然年紀不大,卻是蕪湖港開場橋的“老司機”,滿打滿算已經有8年的經驗。

“起初一直在橋吊的駕駛艙,工作環境比較艱苦,而且作業時,需要始終保持低頭彎腰的姿勢,勞動強度大,容易視覺疲勞。”滕俊回憶道,在過去,個人的業務技能決定了集裝箱的裝卸效率,一點馬虎不得。

“但有了智慧碼頭之后,通過顯示屏就可以清楚看到現場的全方位視圖,更直觀,也更精准。”話鋒一轉,滕俊對新的工作環境贊嘆不已。

2020年,滕俊被抽調到蕪湖港三期智慧碼頭,成為第一批體驗“隔空吊箱”的員工,並有幸開上第一台遠程操控設備。

蕪湖港堆場。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蕪湖港堆場。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滕俊自豪地告訴記者,在蕪湖港三期實現自動化之后,原本不足3平米的駕駛室,搬到離碼頭幾百米開外的信息調度樓,不論是作業環境,還是作業效率,都得到了大大提升。

從傳統碼頭發展到智慧碼頭,滕俊也有了身份的轉換,現在更像是一個大型設備的運營管理者。深耕港口多年,他見証了蕪湖港的變遷,通過手中的橋吊操作杆,體會科技如何助力港口發展。

港興通天下。如今,一個更加智慧高效、綠色低碳的蕪湖港,正在長三角航運一體化的道路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岸橋一字排開。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岸橋一字排開。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為長三角智能航運提供“蕪湖方案”

站在新建的信息調度樓俯瞰,偌大的蕪湖港三期智慧碼頭,一派繁忙,場橋、岸橋一字排開,運輸車輛往復穿梭,一個個長方塊的集裝箱起起又落落,宛如正在長江南岸演奏一首激昂的樂曲。

“為了實現智慧化,我們在港口布設了350多個攝像頭,隻要進入港口職責范圍,車、船、貨均能盡收眼底。”蕪湖港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徐曉強介紹,智慧碼頭與傳統碼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員投入大大減少。

他以三期堆場為例,8台場橋,過去需要8個師傅爬上幾十米的高空作業,現在2個師傅就能完成操控,而且場橋效率能夠提升50%左右。

夜色下的蕪湖港。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夜色下的蕪湖港。蕪湖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疊加的唯一省份,安徽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這也賦予了蕪湖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樞紐功能。

“如今,蕪湖港生產作業已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管控。信息提前對接,貨物抵達后無縫銜接,極大提升了作業整體效率。”畢泗斌說,按照設計規模,滿負荷狀態下吞吐量可達180萬標箱。

盡管已完成集裝箱堆場管理系統、檢查橋管理系統、箱務管理系統、重箱堆場無線終端系統、智慧物流服務平台網上業務大廳的建設,但畢泗斌坦言,嚴格意義上來說,目前的技術還只是“少人”作業,真正的“無人”港口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這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待三期竣工驗收后,無人平板車將在港區真正跑起來,屆時,智能調度、自動裝卸、無人駕駛、智能理貨……有望全部成為現實,為長三角智能航運提供‘蕪湖方案’。”畢泗斌信心篤定。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