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山水顏值變產值 富裕“盆景”變“風景”

獲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連續7年入選“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2022年當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69元,再度蟬聯全省縣級第一。這是當涂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交出的一份靚麗答卷。
近年來,當涂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提高居民收入和文明素養為核心,以推動城鄉公共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環境優美化為關鍵,以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為支撐,堅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循序漸進,加快促進共同富裕,重點打造“強、富、美、好”四個先行區,喜現“產業強、創新強,生活富、精神富,城鄉美、生態美,治理好、風尚好”的新氣象。
打造“精致大青山” 發力生態價值轉換
大青山腳下的桃花村擁有“十裡桃花,萬畝果園”,隨著“桃花品牌”名聲大振,大量的人流帶來了更多商機,村民興辦農家樂、民宿的熱情高漲。目前整個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區已擁有農家樂、民宿100余家,三星級以上農家樂22家,其中水墨生態農庄、九間堂、三閑山舍、桃花塢等4家民宿榮獲“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稱號。
去年以來,該縣按照“微改造、精提升”原則,實施精美環境、精品產業、精細治理提升行動,推進“精致大青山”建設。重點開發以李白墓園、太白草堂為代表的李白文化,以謝公祠、雲霧禪林為代表的南北朝文化,以晉墓群、明代琉璃瓦窯址為代表的“源”文化,打造環大青山文化旅游圈。同時,與“鄉愁”主題相結合,引入蘇浙等地標杆企業,打造高嶺、萬山、黃塘等民宿集群,探索“民宿+田園風光”“民宿+康養”“民宿+文化”“民宿+美食”模式,打造集“吃、住、行、游、娛、購”於一體的休閑農旅新模式。
在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玻璃漂流、玻璃棧道、空中滑索……各種娛樂項目接二連三映入眼帘。5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坑。該縣通過招商引資,以市場化方式對該礦坑進行修復治理,成立了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管理有限公司,旨在發力價值轉化。
該項目2018年開工建設,2020年竣工,生態修復治理總投資累計1.8億元,結合礦坑生態功能修復和后續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等需求,利用修復后的120畝礦坑建設景觀項目,將一個廢棄的礦坑打造成水上樂園,構建成集生態修復、休閑娛樂、動物科普於一體的綜合項目,2020年5月對外營業,為當地提供約600個就業崗位。
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從廢棄礦坑到“網紅”景點,這一探索無疑具有“超當涂意義”。礦山主題樂園已經建成包括高空玻璃棧道、礦坑深水浮潛等十多個戶外項目,為整個園區增加了約一半的游客量。“下一步, 就是圍繞‘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目標,加速價值轉化。”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修金表示。
創新“打擂比武”制度 激活人居環境整治
為“打擂比武”和村庄測評紅黑榜村分別頒發紅黃旗,一季度先進村、鄉鎮作交流發言,一季度后進村作表態發言。4月2日,當涂縣2023年一季度美麗鄉村“打擂比武”成績發布及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推進會在該縣引發熱烈反響。
近年來,該縣圍繞農村“三大革命”,通過實施“打擂比武”制度,扎實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連續7年入選“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全縣已建設美麗鄉村省市級中心村96個。農村生活垃圾實行“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無害化處理率100%。10個鄉鎮政府駐地、96個美麗鄉村中心村均建設污水處理站,污水處理率100%﹔實施改廁57035座,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94.63%﹔“農村廁所服務站”覆蓋115個行政村、5萬多農戶,全縣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100%。
實行“打擂比武”,做到你追我趕有動力。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重點,圍繞鄉村全面振興,建立目標導則和問題導向,科學制定詳細的考評標准,確保村庄整治提升成效。縣級制定年度“打擂比武”計劃,原則上每季度舉行一次,每季度集中發布,營造濃厚比賽氛圍。每季度“打擂比武”的行政村由鄉鎮自主推薦。
創新測評方式,做到真比真賽出實效。隨機抽取,直面問題。測評鄉鎮隨機抽取,每個鄉鎮(園區)自主上報1個行政村作為“打擂比武”對象,考評組到達“打擂比武”行政村后,現場隨機抽取1個行政村、1條村庄沿線主干道、1個村庄溝塘及周邊田塊進行測評﹔考評人員隨機抽取,不打招呼,不做准備,直達現場,直面問題。多重測評,確保公平。創新“鄉鎮自評+交叉互評+專項督察”模式,做到“打擂比武”全過程鄉鎮主動參與,測評組規范公平,督導組嚴格負責。三是點評反饋,立時整改。實地察看完成后,考評組就檢查總體情況、整治成效和存在問題等形成考評意見,反饋至各鄉鎮、園區,各鄉鎮、園區根據反饋情況做到立行立改。
堅持多重考量,做到以點帶面促振興。測評考核將農村監測戶等低收入人群屋內院外環境衛生、廁所使用情況作為考評內容,進行排名和“紅黑榜”通報,督促激勵各村居將人居環境整治和改廁工作向低收入人群傾斜,有效提升低收入人群整體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結合當涂縣鄉村振興“五百五千”任務目標和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將特色產業及新型農業主體培育、特色村庄打造、引導群眾、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納入“打擂比武”測評內容,以“打擂比武”為抓手,切實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生態養蟹“綠”起來 河蟹產業“鏈”起來
在春日陽光的照射下,池塘泛起粼粼波光,透過碧綠的水面,目光所及之處水草豐茂、魚蟹穿梭。
“如今推行生態養殖,實行水面水體生態保証金制度,現在不僅要管養殖,還需要管水質,不能投放任何對水體有污染的物質,確保在發展水產的同時不影響水質。”烏溪鎮永保村養殖大戶楊元接手魚塘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塘換水,接著放養水草和螺螄,螺螄每畝水面要放養近500公斤,螺螄和水草能淨化水質。
據當涂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實施養殖水體生態保証金制度,按照承包款的3%—5%收取水質保証金,目的是倒逼生態養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38萬畝,其中河蟹生態養殖面積26萬畝﹔全縣水產品年總產量6.45萬噸,其中河蟹產量1.7萬噸。
該縣開發出以“種草、投螺、稀放、配養”為核心的河蟹健康生態養殖技術,並成功推廣。改變了傳統的養殖模式,實現了以漁潔淨水質,以水美化環境,養殖水域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Ⅱ、Ⅲ類標准。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生態養蟹第一縣”。
養殖技術生態化,養殖設施現代化。身在當涂縣城的湖陽鎮均慶河蟹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文杰打開手機,點開智慧漁業軟件,就能看到遠在百裡外的蟹塘裡的實時水溫、溶解氧和酸鹼度。
作為全市水產養殖領域上線的首套智慧管理系統,這套系統通過運用物聯網、5G等新技術,24小時水質自動在線監測,並將參數實時傳輸至監測中心和技術人員的手機。改變了傳統河蟹養殖科技化水平低、生產粗放的模式,實現養殖環境自動調控、病害智能監測,從而達到增產增效的目標。智慧管理系統的優點還有省電省錢、省工省力、安全可靠、增加生產和收入。
該縣加快示范園區(場)創建,推動現代漁業發展。以漁業為主體的“當涂縣現代農業示范區”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縣擁有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5家、省級農業標准化示范基地(場)2家。該縣成功創建了“全國農業標准化示范縣”。
該縣以培育河蟹養殖龍頭企業為抓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家。漁業第一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加工、流通、休閑和服務等二、三產業的發展,二、三產產值比重達30%,漁業產業化水平得到提高,一二三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咬定青山不放鬆,山水顏值變產值﹔腳踏實地加油干,富裕“盆景”變“風景”。當涂縣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吳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