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故事丨孔帥:用匠心守初心 以平凡“釀”不凡

他,個頭不高,身型微胖,但拿起儀器測量窖池溫度時,動作嫻熟﹔
他,彎下腰,探出身,捧起一手酒糟細嗅,神情專注﹔
他,是宣城市勞動模范孔帥。
捧起酒糟細嗅的孔帥。張琪琪攝
不知不覺中,孔帥已經在宣酒工作了八年。八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於孔帥而言,宣酒既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發光發熱的地方。
時間拉回至2014年的夏天,當時剛從學校畢業的他,因為專業對口,加上對釀酒工藝充滿好奇,便與宣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次進入釀酒車間,孔帥發現,工藝操作和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完全不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不亞於一個釀酒“小白”,可以說是零基礎。
初生牛犢不怕虎。
打那以后,保持平常心的孔帥,便每天跟在老師傅們后面當學徒,遇到不懂的地方,他總是抓住茶前飯后的空閑逐一詢問。時間久了,老師傅們便認可了這個小伙子,釀酒經驗也是傾囊相授。
學得好,不如做得好。孔帥深諳這其中的道理。潤糧、拌糟、出窖、上甑、餾酒……在實踐過程中,孔帥一個工藝流程也沒落下,一步一個腳印從零學起。2016年,憑借過硬的技術本領,孔帥當上了釀造五車間的車間主任。
這更加激起了孔帥的干勁,在總釀酒師的指導下,他制定出了生產工藝流程標准,總結出了低溫入池、低溫發酵、低溫餾酒,緩慢發酵、緩慢上甑、緩慢蒸餾“三低三緩”的工藝要領,使工藝流程的執行過程更加精准。
一花獨放不是春。在自身快速成長的同時,孔帥還毫無保留地向車間成員傳授技術知識、指導技能操作,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如今他們早已成為釀造生產一線的中流砥柱。
“釀酒是一項傳統工藝,最重要的因素是控溫。不同季節溫度變化不同,微生物菌群不一樣,因此溫度要求也有差異。”在車間裡,孔帥一邊記錄一邊說道,溫度能直接影響酒的產量及質量。
孔帥(左)和同事在測量窖池溫度。 張琪琪攝
為了讓酒體更加豐滿,2020年孔帥和同事們又多次赴外地考察學習,一方面將面糟酒生產工藝進行了改良﹔另一方面使得面糟酒具有一定的醬香風格,將面糟優質酒率由原來的低於10%提高到現有的80%以上。
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在面糟實驗成功的基礎上,孔帥又專注於醬香型白酒的研究。“開始窖池不升溫,糟醅酸度大,就做不出酒。”等到真正上手后,孔帥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精益求精、推陳出新、迎難而上是孔帥對待工作的態度,他不斷查閱資料以解困惑,書上找不到答案便去請教行業裡的老師傅,結合理論知識反復進行論証。
“每一次失敗就意味著離成功更近一步。”孔帥這樣告訴自己。在經過一個月的反復試驗后,釀酒師們漸漸掌握了入門的技巧,形成了符合宣城地域氣候的醬香工藝,釀出獨具特色的醬香酒,這也填補了江淮派醬香工藝的空白。
鑒於該工藝的研制,孔帥被宣酒集團授予2021年度“特殊貢獻”獎。在前不久公示的2022年安徽省勞動模范擬表彰名單中,孔帥的名字赫然在目。
“能夠提名安徽省勞模,這份榮譽對我來說,是鼓勵,也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在工藝細節上精雕細琢,實時總結各種參數,跟蹤檢測酒質,力爭釀出一杯豐富而綿柔的美酒。”孔帥如是說。(汪瑞華、張琪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