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徐靖

節慶裡的龍燈會

本報記者 徐 靖
2021年10月02日07: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2日 第 07 版)

程磊正在制作龍頭。李希蒙攝(人民視覺)

  中秋夜,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永豐村。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家都在等待。

  “亮燈!”隨著號子聲響,瞬間,燈光一閃,夜幕中出現了一條巨龍,“出龍!”

  這便是永豐村流行了幾百年的風俗——龍燈會。2020年,永豐龍燈會成為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到節慶期間,必會舉行表演。

  相傳,永豐龍燈會最早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集書法、繪畫、雕刻、剪紙、扎制編糊、音樂於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是一種大型文化體育娛樂活動。

  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及燈牌等附屬燈組成,第一節為龍頭,最后一節為龍尾,其余為龍身。龍身由數塊安裝了燈籠的木板組成,並且一塊連一塊構成巨龍狀,與龍頭、龍尾脫節。每一塊燈板上扎彩色燈籠,其下有手擎長柄,一端有固定圓木楔,另一端鑿圓眼,相鄰燈板由木楔插入圓眼連接。龍燈短者數十節,長者可達數百節。

  按照習慣,舞龍的都是弱冠未婚的男青年,一般由20到30人組成。這些青年穿著黃衣黃褲,腰間扎著紅綢帶,武生打扮,干練威武。

  作為永豐龍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九代傳承人,每次龍燈會,程磊都要擔任總指揮,從整個制作技藝、訓練鑼鼓樂隊、組織隊伍,所有事情,他都親力親為。

  程磊小時候,外公就是舞龍的“老把式”,永豐龍燈會是他豐富而真切的記憶。

  “我小時候就喜歡看老人扎龍燈。”談到永豐龍燈會,程磊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那會兒過年過節,一條長龍在村裡穿梭,孩子們跟著龍到處跑,人山人海,不同村裡的龍可以相互拜訪、表演,可熱鬧了。”

  后來,村裡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這些老手藝就慢慢擱置下來。

  2011年,程磊從部隊退伍,到永豐村擔任村委會主任。一回來,程磊就琢磨著,要把龍燈重新舞起來。他把這想法告訴了村裡幾位老師傅,大家紛紛贊成。

  隻不過,斷了20多年的傳統要想拾掇起來,談何容易。

  老骨架找出來,竹篾龍頭都散了,隻得找當地的竹篾工匠按照古時樣式復原。龍燈需要裝飾,繪畫技法、字形字體,憑著老人們的記憶,同時借鑒現代專業繪畫技法,前前后后花了1個多月時間。隊伍規制、鑼鼓節奏全部都是老規矩,60多人的隊伍,通過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也終於組織了起來……可問題還是不少,程磊也不失時機,對龍燈會進行了調整。

  首先,蠟燭換成了LED燈。“蠟燭燃燒時間短、亮度不穩定、容易倒伏、可能引燃龍身或者導致其他安全問題,LED燈則解決了這些問題。”程磊說。其次,經過大家商議,改變了一些老做法。“過去龍燈會經常會進到村民家中,現在我們盡量避免在村民家裡表演。”程磊說。除此之外,也增加了對參與者的安全保護措施。

  終於,在2011年春節,永豐龍燈會回來了。自那時起,在節慶期間舉行龍燈會成為新的慣例。

  如今,程磊又有了新煩惱。那就是舞龍隊伍的年輕化問題。“好在現在由村裡牽頭,相關費用資金有保障,可以找村裡感興趣的人來幫忙。寒暑假的時候,村裡大學生如果感興趣,也能參與其中。”程磊說,“不過要想真正形成群眾自發,喜聞樂見的現代龍燈會,還需要一個過程。”

  版式設計:沈亦伶

(責編:蘇恆、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