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五朵·安徽紅
日子紅丨脫貧先進老施:從“貧困戶”到“帶頭人”

人民網樅陽7月20日電 (陳浩)入伏后,地處長江北岸的安徽樅陽,酷熱難耐,但這並不妨礙施祥龍“全天候”地扎在田裡。日出而作、日落才息的他總說:“累是累,但每天望著秧苗生長,越干越有勁。”
老施家住樅陽縣白蕩湖村,這裡北鄰白蕩湖、南依長江,村裡人世世代代以種植水稻等傳統作物為生。這些年,在施祥龍的示范帶動下,村裡發展起了稻蝦輪作,面積近4000畝。種養大戶賺了錢,鄉親們也得益於土地流轉和幫工收入鼓了腰包。
今年5月,施祥龍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幾年前,他自己也是一名貧困戶。
生活“脫軌”
村裡人常說,老施的人生軌跡就像是一個“U形”。這話不假。
上世紀90年代,當他還是小施時,就開上了拖拉機,跑起了運輸,是四鄰八舍有名的“小能人”。那些年,刨掉開支,每年能余下大幾千塊錢,日子過紅紅火火。更別說后來,家裡還開了一個預制板廠。
轉眼,時間來到2007年。老施的生活偏離了正軌。這一年,他被查出患有尿毒症。
他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確診后,妻子唐傳雲悉心照料。在得知隻有換腎才能保命后,她第一時間背著丈夫做了配型,並最終捐腎挽救了丈夫生命。
“生病的那段日子,家裡真是太難了。”施祥龍說,對抗病魔,不僅耗空了家庭積蓄,還欠下了十幾萬元外債。“我們把親戚朋友、鄉裡鄉親都借遍了,最缺錢的時侯,一百、兩百都借。”
2014年,他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講起往事,施祥龍夫婦還是那副樂呵呵的樣子,沒有一句抱怨。或許,正是這種樂觀心態,讓一家人很快迎來了拐點。
施祥龍和妻子唐傳雲。陳施攝
奮力“摘帽”
就在戴上貧困戶“帽子”的那一年,老施就尋思著怎麼脫貧。“那時候,身體慢慢恢復了,想著不能老不干活。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不能‘等靠要’。”
流轉土地,種植水稻。老施說:“身為農民,還是跟這一畝三分地最有感情。”
從最初的貼錢到平衡,再到后來的略有盈余……種地的頭幾年,一切按部就班。直到2018年,老施的事業蹭地往前邁了一大步。
彼時,縣裡組織種糧大戶到盱眙等地考察稻蝦輪作。老施動了心。然而,與水稻種植相比,稻蝦輪作要求高、投入大、風險多。干,還是不干?一番琢磨后,向來敢想敢干的他選擇了前者。
揣著30多萬元銀行貸款,老施成了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月份上水,2月份種伊樂藻(一種沉水草本植物,可作為小龍蝦的餌料,也可淨化水質),3月份起蝦苗,4月到6月賣商品蝦,7月初栽秧苗,9月份收稻子。”老施說,有的年份,收完稻子后,還能再養上一季小龍蝦。“這種情況下,收稻子時,就得留10公分的稻梗,充當伊樂藻。”
談吐間,老施儼然一副“土專家”做派。
據他透露,稻蝦輪作,每畝能收800斤到1000斤稻子,比單純種水稻少一些,“原因是打藥少”。也正因為這樣,老施把自家產的稻子委托企業加工,並注冊“施祥龍”品牌,產銷稻蝦米。“算上小龍蝦,稻蝦田畝均淨利潤超過1000元,比種水稻強太多了。”
2018年,施祥龍成功“摘帽”。
老施的稻蝦田。陳施攝
帶頭“奔富”
看到施祥龍“試水”成功,村裡不少人提出跟著他一起干。於是,他把稻蝦輪作的前景、效益、難點講給大家聽,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
現在的白蕩湖村,由大戶流轉的稻蝦田近4000畝,其中,老施一家就超過了600畝。
受益的不僅僅是大戶,還有廣大村民。一方面,流轉土地,每畝收益500元到600元/年﹔另一方面,一畝地至少要用5到6個工。“到田裡幫忙,每天少說掙100塊錢,還管飯。”當地一位村民說。
前不久,施祥龍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村裡人都說,“這獎,該他拿”。“巧合”的是,兩年前,妻子唐傳雲獲評“安徽省最美巾幗脫貧攻堅人”。
日子富了,但老施的干勁依舊十足。
今年,他計劃著把家裡的老房子“升級”成民宿,再栽上些果樹,吸引城裡人來體驗鄉村風光。“這也算是咱為鄉村振興出力了,多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