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種田 越種越甜

【查看原圖】

無人拖拉機衛星平地、無人拖拉機旋耕、自動灌溉系統……在蕪湖市峨橋鎮中聯智慧農業示范基地,一台台搭載了數字化管理設施的高科技農機,在田裡輪番作業。

耕種農忙時節,中聯智慧農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袁勇富,頂著草帽,站在地頭,一副氣定神閑的模樣,“智慧稻作,讓種田變得更智能,旋耕機不用農機手,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還提高了作業效率。”

袁勇富說的智慧稻作,是中聯農機在智慧農業領域賦能的水稻全程標准化種植,這項引領性技術,經過多年的深耕細作,已經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精准作業。

中聯大數據驅動智慧農場裡,無人農機正在田間作業。人民網 張俊攝

“通過實施這套技術,去年從示范田產出的‘智慧蕪湖大米’,實現了精准播種、施肥、灌溉和收獲,既省了成本,效果又好。”袁勇富繼而補充道,化肥農藥綜合成本畝均節約108元、增產14.3%、節氮21.8%、節磷14.3%、減藥30%左右。

中聯重科副總裁熊焰明認為,智慧農業一定是要讓農事生產變得簡單而快樂的一個行業,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產物,也是鄉村振興的應勢而為。

在他看來,所謂智慧稻作,就是將5G技術、現代農學、智慧農機等應用於水稻耕、種、管、收、烘全過程,實現生產作業從粗放到精確、從機械到智能、從有人到無人。換言之,就是可以在數字的指導下,在互聯物聯的推動下,能夠實現智能控制,既能夠讓機器操作實現無人化,也可以讓種田實現無人化。

那麼,這套智慧農業技術究竟“聰明”在哪裡?

首先是立體化感知農業信息。以前種地主要靠老把式的經驗,每家每戶的收成不一樣,每戶每年的收成也不同。“因為傳統農業種植沒有標准化,更談不上數字化。”熊焰明坦言,而智慧農業則是用現代技術,把農事經驗數字化,繼而讓農業生產標准化,

中聯農機無人駕駛旋耕機在田間作業。人民網 張俊攝

正是因為有了智慧農業,讓過去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在中聯峨橋示范田成為歷史,通過“雲”科技、大數據,享受精准氣象、遙感觀測、水肥一體等智慧服務,點鼠標代替了動鋤頭。

今年,中聯峨橋智慧農場以點帶面,聯合蕪湖各縣區40戶農業經營主體,將運營模式復制推廣,形成了約2萬畝的智慧蕪湖大米種植圈。

“智慧農業一定是包容式發展,路徑就好比當年的鳳陽小崗村一樣,首先是打個樣,然后復制推廣。”袁勇富形象比喻道,除了目前蕪湖峨橋的示范田,還在湖南環洞庭湖區域推廣數字大米標准化種植,建設湖南智慧農業科研培訓示范基地。

熊焰明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為了讓智慧農業更高效推廣,數據的前期採集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家農機生產企業,如果把所有農機都變成移動終端,那麼採集海量數據就變得輕而易舉。

農機成為移動終端,這並非天方夜譚。以中聯農機收割機為例,自帶的30多個傳感器,通過田間操作,作物的長勢、作物的倒伏狀況均能一一識別,給水稻的高效收割提供了有效參考。

中聯智慧農機展示。人民網 張俊攝

數據有了,種、肥、水、藥的施用量怎麼確定?熊焰明說,過去農民務農大多是憑經驗,現在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信息、植物長勢等大數據,對症下藥,開具的“方子”。

“有了數字化的‘處方’,加上智能化農機裝備,田間勞作想不容易都難。”熊焰明如是說。當然,站在環境的角度來說,智慧農業更大的目的是節約農藥和化肥,經濟賬有了,未來的生態賬也有了。

10年前的6月8日,是中聯農機在安徽蕪湖注冊成立的日子。如今10年過去了,中聯農機在智慧農業領域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智慧農業的神秘面紗也被逐步揭開。

“智慧農業,正在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過去是拼資源、拼要素,而今是比技術、比效益,最難能可貴的是,可以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種田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有了年輕人參與,這個行業就有機會,農業高質量發展也就有了新動能。”展望智慧農業的前景,熊焰明信心滿懷。(汪瑞華 張俊)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1年06月11日08:29
分享到:
(責編:吳西露、宮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