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地、治、人、錢”文章 變“包袱”為財富——

央視一月兩次在安徽淮北直播的背后

【查看原圖】

安徽淮北市南湖美景。馮樹風供圖

5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13頻道《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別節目《今日中國》,以直播連線的方式聚焦安徽省淮北市朔西湖生態治理華麗蝶變,時長近7分鐘。

就在20多天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以5分56秒時長講述運河文化的淮北故事。

短短一個月內,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直播地兩次選擇了淮北。

其實,淮北市的相山風景區、南湖濕地公園、四季榴園、黃裡杏花景區等處的生態美景都曾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頻頻亮相。

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暨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此時也在淮北市加緊籌備。

選擇淮北,憑什麼?是被煤炭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的生動實踐打動,是被一幅幅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畫卷所征服!

這樣一個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城市,很難跟這些數字有聯系:建市60多年來,累計生產原煤11億噸,採煤沉陷土地41.6萬畝。

這樣一個涅槃重生的城市,真得跟這些數字有聯系:累計綜合治理沉陷地20.6萬畝,治理率為50%﹔投入治理資金近150多億元,妥善解決27.6萬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數字在講述:安徽淮北,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做好“水、地、治、人、錢”五篇大文章,塌陷區經過綜合治理變“包袱”為財富,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

安徽淮北綠金湖美麗畫卷。岳建文供圖

做精“保護水”的文章

——破解沉陷深淺不一治理難題

初夏的淮北,省級體育生態公園——南湖濕地公園裡,一步一景。

5月23日上午,68歲的楊大爺和老伴帶著小孫子在湖邊散步。“這片水域是淮北楊庄煤礦開採塌陷形成的,那時候啊,除了水坑就是荒草廢灘!”

如今,南湖是淮北人鍛煉休閑的好去處,是游人青睞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國家礦山公園,更是採煤塌陷地“深改湖”后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代表作!

面對塌陷之殤,從上世紀80年代起,淮北在全國率先開展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工作,一年復一年,一代接一代,艱難探索。

“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淮北的採煤塌陷區治理經驗,被世界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廣泛借鑒。

除了南湖和正在建設的朔西湖,“深改湖”還打造了綠金湖、碳谷湖、乾隆湖等生態公園﹔“淺造田”,約8萬畝沉陷土地重新變成沃土良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約3.4萬畝沉陷廢棄地變成“聚寶盆”。

由塌陷區治理衍生的一個個水域,賦予了淮北靈性和秀美、生命與活力。捕撈節、賽龍舟、環湖長跑、冬泳公開賽……一年四季,碧水映照的生動表情,就是淮北人幸福日子的縮影。

2019年,淮北獲得第十屆中華環境獎優秀獎。

塌陷區治理后的綠金湖。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做足“利用地”的文章

——破解沉陷時間不一用地難題

這兩天,淮北市陶鋁產業園,陶鋁新材料活塞生產線投入使用。這種材質的活塞體重更輕、“身價”更低、更節能,一經投產備受市場青睞。

陶鋁產業已經成為淮北市“五群十鏈”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陶鋁產業園所在的淮北高新區龍湖項目區,就是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廢棄物充填造地而成,近10平方公裡的園區已經入駐60余家企業。

淮北市因長期煤炭開採資源銳減、生態被破壞,特別是採煤沉陷區面積大、分布廣,成為城市最深“傷疤”、發展最重“難題”和民生最大“痛點”。

經過多年探索,淮北市按照“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的原則,治理可利用土地,恢復生態環境,破解治理和開發難題,形成六種綜合治理利用模式。

“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就是其中一種。

採取柔性路面設計,修建過渡路面﹔對出現沉陷的橋涵,採用整體構造物設計,減緩沉陷現象,目前已修復人民東路、創新大道、杜集朔西湖沉陷道路等路網51.3公裡。

通過充填粉煤灰、覆土等技術措施,累計復墾造林5000余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已達44.4%。

“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淮北接連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綠化模范城市。

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在安徽淮北建設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岳建文攝

做活“科學治”的文章

——破解沉陷模式不一修復難題

安徽省淮北礦業集團高達97米的21層現代化辦公大樓已成為淮北城區的新地標。

誰又能想到,這座建筑面積達8.4萬平方米的高層建筑,居然是在淮北相城煤礦採空區上建成的。它填補了國內煤礦老採空區上方建設高層建筑物的空白,榮獲2012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這座大樓的建成具有重要意義!”淮北礦業集團資源環保部負責人認為,注漿充填方式進行超前治理,徹底解決採煤塌陷地不能建設高層建筑的難題。

這不是個例,淮北臨渙煤礦採用超高水材料充填技術,減少採煤沉陷地近2000畝。淮北劉東煤礦使用由石灰、水泥、粉煤灰等原料,經攪拌混合成膏體充填採空區,在不搬遷村庄情況下實現高效安全開採,節約搬遷村庄資金達2.2億元。

近年來,淮北通過復墾整地、填充造地、生態修地等創新舉措,持之以恆地治理採煤塌陷區,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拓展發展空間、優化生態環境,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提供了生動樣本。

安徽淮北杜集區朔西湖風景區音樂噴泉震撼人心。 黃鶴鳴攝

做優“服務人”的文章

——破解沉陷區域不一安置難題

5月22日上午11點,淮北市相山區任圩街道辦事處仁和小區李偉老兩口燒了一桌好菜給孫子過生日,就等著附近企業上班的兒子兒媳回家吃飯。提起當年搬遷,李大爺說:“記得很清楚,2010年開始入住。”

仁和小區是淮北市歷史上也是全省採煤塌陷區村庄搬遷史上集中動遷人口最多、投資最大的搬遷工程。

108棟居民樓的1.2萬名居民,來自淮北市相山區光明、代庄、新星等塌陷村庄。他們曾經的家,如今多塌陷為片片湖泊,裝點著淮北半城山色、半城水韻的景致。

建市60多年來,淮北累計生產原煤11億噸。為了夯實城市發展根基,煤礦工人揮汗拼搏發掘烏金﹔為了城市美好未來,壓煤村庄居民犧牲自我舍棄小家。

“切實保護好人民的利益”,歷屆淮北市市委、市政府庄嚴承諾,先后出台《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實施管理暫行辦法》等十余項政策規定,逐步實現先搬先採、統一規劃,並對村庄搬遷補償與安置作出明確規定。

同時以人為本建新村,做優“服務人”的文章。如城市社區型,相山區近郊光明、代庄等6個沉陷村庄,投資約5.7億元,安置群眾1.2萬人。如依鎮建村型,淮北市濉溪縣劉橋鎮統一規劃新村,投資8.5億元,建成51萬平方米的多層住宅樓154棟,安置5個行政村1.8萬村民。

依托煤礦基礎設施,將塌陷村庄搬遷向礦區集中﹔依托中心村劃定搬遷區域,小村並大村,強村帶弱村……根據搬遷村庄的實際情況和村民訴求,搬遷群眾住進新家,開始新的生活。

一座城市的發展進程,總是對應著一家一戶的小幸福。2020年,淮北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9%、8.3%。

棚戶區改造惠及百姓。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做好“籌措錢”的文章

——破解沉陷投入不一保障難題

今年年初,《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支持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辦法》經淮北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執行。

“市屬國企引領投資、區屬國企充分進入、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統籌安排國有資源和資金資產、依法依規注入採煤沉陷區治理市場主體”……經過多年摸索,淮北市在推行市場化運作道路上積累大量經驗,並堅持不斷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治理市場主導資金來自社會投資,代表作就是淮北綠金湖採煤沉陷區治理項目。這個項目完美收官后被列入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案例,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PPP示范項目。

據安徽省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曹宏新介紹,這個項目採用PPP模式融資22.3億元。治理后,形成面積1.16萬畝、總蓄水庫容3680萬立方米的城市中心水庫,恢復土地2.45萬畝,沿湖周邊土地潛在價值約300—500億元。

淮北市還以國家和省級礦山地質環境和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資金為支持,帶動市級財政投入20多億元,礦山企業投入資金40多億元。

新發展階段,淮北市將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揚長補短,演繹更加生動的轉型故事,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黃順)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1年05月26日16:57
分享到:
(責編:劉穎、宮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