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空港國際小鎮中央水岸過程效果圖。吳文藝提供
從城市誕生的那一刻起,人類就在不斷地發明城市。就像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瑟在《城市的勝利》中說:“城市是我們最偉大的發明,那麼它應該有可能被重新發明。”
與其說,我們要重新發明城市,不如說,是科技變革推動我們重新理解和詮釋“以人為本”,從而推翻所有的固有概念,站在信息技術的最前沿,去創造前所未有的城市。
在科教之城合肥,下一個關於未來知識城市的大膽構想,正在走進現實。它的名字叫華僑城空港國際小鎮。
產城融合 城市的吸引力
過去幾十年裡,合肥工業和技術的發展成為了建設未來知識城市的基礎,產業不斷聚集,空間功能明確,新橋科創示范區在這樣的趨勢裡脫穎而出,一個產城融合的國際小鎮也將從這裡破土。
在產城融合的空港國際小鎮,產業和城市休戚相關,但僅僅有產業,沒有生活,對“人”的吸引度仍然是不夠的。
當華僑城遇上空港國際小鎮,這個毗鄰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的小鎮,就絕不滿足於做一個國際航空客貨運的重要港口。它更大的野心在於匯合科技、產業和文化,重新創造一個“微創”未來城。
最好的方法是在這個9.2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創造——一個可擴展、可擴散、可預留的城市。在這個江淮分水嶺,可以看到跨界的融合,功能的交互,人們將同時擁有生產、生態和生活。
這裡所有的產業空間、商務辦公、文化娛樂和休閑生活空間,都被一條蜿蜒的水道、流動的清波串聯環繞。
每個辦公組團之間,通過內部圍合出一個個“院子”,不論是洽談、會客,還是休憩、會議、頭腦風暴,都享受這5%共享空間。甚至連屋面也被納入第三空間的范疇,連通的屋面系統給人留出了大量的非正式交往空間,對於從事科創、文創的人來說,這種空間無疑能增加思維碰撞、創新交互的密度。
去中心化的空港國際小鎮,也不會把資源與配套強力積聚在一點,它們以一種四面開花的共享姿態,出現在這9.2平方公裡的各個地方,核心區域、東南角、西南角、門戶、水岸……
華僑城空港國際小鎮一號地塊。吳文藝提供
自然之境 辦公空間的創造力
作為整個空港小鎮的西南門戶,1號地塊嵌入整個微創未來城,在自然-連通-交互的理念指引下,落地於此的企業展研中心、創智公園、上下游企業辦公,將為這個科教高地孵化層出不窮的創意。
風景滲透在一號地塊的每一根毛細血管裡,除了地面的景觀植被,伸展露台、屋頂、人行通道、低處的灌木、中間的闊葉林樹木、沿樓而上幾乎覆蓋各個角落的茂密花木……讓這裡不像是景觀繁盛的園區,更像是生長在森林裡的園區。
企業展研中心、創智公園、酒店,上下左右都被寬闊的綠地環繞。為了讓自然更大程度地融入人與建筑,企業展研中心仍以宮格為基本單位,錯落排布在空港國際小鎮的核心區域。由廣場及綠地組成的景觀軸線貫穿其間,直通辦公樓,企業展廳則以庭院形式列於兩側。企業展廳外幕牆與四周自然渾然一體,辦公樓外觀用更大面積的玻璃立面,與公園景觀聯通。
若單看一號地塊裡的酒店,似乎和所謂商務頗為不符:每一處休閑露台、每一扇窗外、每一幅向外的視野、每一束投向它內部的目光裡,都映入了自然的生機勃勃。潛心設計的自然之境,讓它更像是悠閑的度假之所。但站在高處俯瞰,這樣的綠意盎然又和企業展研中心、公園渾然一體,似乎創新、自然與靈感,生來就該如此融洽。(吳文藝)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