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5項重要考古發現,其中蚌埠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為目前淮河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

走進禹墟,探尋淮河流域史前文明

【查看原圖】

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鳥瞰圖。

滔滔淮水綿延不息,孕育舉世矚目的人類文明。蚌埠禹會村遺址考古研究發現,此遺址中的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作為一處關鍵時期的關鍵城址,對其發掘和研究,為揭開淮河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日前,記者跟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走進禹會村遺址,探尋淮河流域史前文明。

淮河之畔

接續發現文明遺跡

禹會村遺址又名“禹墟”,位於蚌埠西郊淮河岸邊,東鄰天河,北依涂山。

從蚌埠市區出發沿著206國道一路行進20多公裡,便到了禹會區馬城鎮禹會村。冬日的午后,村庄十分安靜。記者在禹會村遺址考古勘探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探方區域有條不紊地挖掘土層,並對發掘情況進行記錄。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領隊張東告訴記者,禹會村遺址發現於上個世紀80年代,受到史學界廣泛關注。2006年-2011年,禹會村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列入國家文物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先后組織五次考古發掘,發現兼容南北的龍山文化面貌和大量祭祀活動有關的遺跡,發掘者認為這和“禹會諸侯”的歷史事件密切相關。

2015年-2017年,考古隊又以聚落考古研究的視角規劃組織更大規模考古勘探。2017年以來為配合206國道拓寬改造工程,接續展開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隨著一件件文物出土,禹會村地下沉睡數千年的歷史面紗逐漸被掀開。一系列的考古表明,禹會村遺址年代跨度經歷雙墩文化、龍山文化至漢代等多個時期,其中主體遺存年代為龍山文化時期,遺址總面積約為200萬平方米。

今年,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啟動,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聚焦禹會村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解剖發掘,主要圍繞城址東北角展開。考古發現,北、東城垣現存長度分別為約300米、約600米,西、南城垣已被淮河沖毀。以往發現的大型禮儀性建筑“祭祀台”為龍山文化城址的一部分。考古表明,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面積至少18萬平方米,城內分布有密集的人類生活遺存,外圍還散布有大量龍山文化遺跡點,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城垣及內外壕溝環繞的城址結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外壕淺而平緩,內壕深而狹窄,除了與堆筑城牆的取土行為有關,也反映了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

考古成果

揭秘塵封的歷史真相

在蚌埠涂山一帶,自古而今流傳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等古史傳說,文獻《左傳》《史記》等也記錄了“禹會諸侯於涂山”“夏之興焉以涂山”等歷史事件。

真實的歷史遠比史書記載的豐富而精彩。“田野考古就是利用現代科學手段尋找失落的歷史真相。史籍中有許多關於大禹的傳說和神話,其背景是歷史事實,考古學則是從物質史料的角度展現古史傳說時代的社會發展。”張東指出,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內包含豐富的人類生活遺存,城址外圍200萬平方米范圍內龍山文化遺跡散布,反映龍山時代淮河中游地區人口加速增長和集中化的社會背景,也是淮河流域史前城市化的記錄。龍山文化城址的出現很可能反映了史前涂山氏族群或涂山氏國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

日前,在蚌埠市召開的禹會村遺址考古新發現暨史前城址考古方法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推動了對禹會村聚落演進及內涵的認識,涂山南麓淮河東岸的台地上適宜人類居住,自雙墩文化時期就有人類定居生活,龍山文化時期聚落發展達到鼎盛。禹會村龍山文化遺址作為探索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的重要案例,目前的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此外,古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禹會諸侯”和“禹娶涂山”的記載,這些歷史記憶背后反映了淮系族群早期發展的重要信息,禹會村遺址所處的龍山時代恰恰是探索古史傳說時代考古學研究的關鍵時期。禹會村遺址的考古新發現也為古史傳說時代的歷史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和新視角。

遺址公園

傳承中華千年文脈

今年5月,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遺存保護修繕項目正式開工,這也標志了蚌埠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正式進入實體建設階段。

“充分挖掘歷史遺跡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對於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意義非凡。”蚌埠市文旅局文物科科長郭全告訴記者。2017年,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今年2月公園規劃方案通過審核,並於5月開工建設。

根據規劃,禹會遺址公園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7億元,建設包括遺址博物館、游客中心、生態農業、公眾考古體驗設施等內容,聚力打造集文物保護展示、生態涵養、文化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園,並將和涂山風景區、天河風景區串點成線,形成蚌埠城市西部的重要景區集群,推動城市文旅產業戰略發展。

為保障禹會遺址公園建設如期完成,蚌埠市多次組織召開建設協調會議,並在資金保障、人才引進、科研支撐等多方面推出有力舉措,組建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全面推進遺址公園建設工作。目前,龍山文化遺存保護修繕項目2號區考古探方還原展示工程基本完成,1號區祭祀台基還原展示工程正在推進。

“項目建設將大力推進國內外對我國新石器時期文化的學術研究,特別是推動夏代早期文明研究,揭示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演進過程及淮河流域在華夏文明多元一體化起源過程中的作用。”張東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將以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契機,揭示龍山文化城址的地下埋藏狀況,通過城垣、城門和壕溝水系等結構信息初步厘清城址的布局,重點解決城址的始建、使用和廢棄年代,並選擇城址外圍遺跡的發掘,揭示整個聚落的有機聯系。

“淮河流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淮河文化遺產見証了淮河文明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今天我們深入挖掘淮河文明的時代價值,講好‘淮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項目建成后將全面充分展示蚌埠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塑造蚌埠城市精神、建設文化強市、打造全民族的族源記憶及精神家園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王海軍說。(記者 孫言梅)

(本文圖片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提供。)

來源:安徽日報  2020年12月25日08:07
分享到:
(責編:馬玲玲、常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