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城區開展糧食規模化、規范化、標准化種植。吳珍杰攝
人民網合肥12月6日電(韓震震 王曉飛 苗子健)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民始終是中堅力量。
11月17日上午,亳州市譙城區大楊鎮聶橋村,聶紅偉種植專業合作社內,來自農行亳州分行三農部、亳州市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跟合作社理事長聶紅偉一起,謀劃明年訂單農業發展事宜。
去年10月,合作社簽下一個1500噸的專用小麥訂單農業,兩家單位共同支持合作社200萬元,今年訂單完成,貸款也順利歸還。如今,合作社又簽下5000噸的訂單,雖然訂單量大幅增加,但如此多的小麥,既佔用庫存,又佔用大量資金,聶紅偉是有喜有憂。
“我們估算了一下,這筆訂單大概佔用合作社資金上千萬,雖然農村經營主體沒有抵押物,但現在譙城區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這個合作社信用也很好,通過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我們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好。”農行亳州分行三農金融部副總經理鄧明哲說。
聶紅偉正在跟工作人員烘干玉米。苗子健攝
如今,在譙城區,聶紅偉是很知名的新型農民。今年39歲的他,已是一個種糧“老把式”。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種植不同,十多年來,不管是流轉土地搞規模種植,成立合作社,跟研發機構合作育種,還是使用各種農用機械、優良品種,建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他都緊隨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
數年時間,聶紅偉依靠科技與創新、完善管理、強化服務,不斷探索“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戶”一體化經營模式,形成一個集農作物種植、良種繁育、烘干、冷藏、倉儲、銷售於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先后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市級龍頭企業”“全國種糧大戶”。聶紅偉也獲得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的稱號。
11月18日下午,陰雨綿綿,在位於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的焦魁農機專業合作社內,理事長焦魁手拿維修工具,認真檢修著一台玉米收割機。秋季玉米收割后,今年的農忙大頭落地,維修機械發出的金屬碰撞聲,開始在合作社內此起彼伏。
焦魁在檢修機械。苗子健攝
今年55歲的焦魁,20多歲外出打工,沒多久就回到老家,買了台二手拖拉機,在種地的同時,還幫其他村民干活,機器壞了就自己琢磨著修。
“2000年左右,我買了一輛大型收割機,開著到阜陽、新蔡幫人收割小麥,那時候機械質量一般,所以我的維修經驗越來越豐富。”焦魁回憶道,2004年起,周邊收割機開始多了起來,因為他會修車,大家都願意跟他一起外出。
2010年,因為一起出去的農機太多,焦魁注冊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到2012年,合作社農機數量達到400台套左右。如今,合作社大小農機數量已經過千,一旦外出就是浩浩蕩蕩,亳州市每年的夏收跨區作業出征儀式,也會選擇在這裡舉行。
“收割機一天收割100畝,無人機一小時噴洒50畝,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效率,是以前不能比的。”焦魁說。
聶紅偉、焦魁,順應了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大潮,一個在種植模式改變,一個在農業機械化,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成為新型農民的代表。近年來,譙城區不斷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20年就遴選培訓600人。未來,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農民,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