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西 生生不息

【查看原圖】

QQ截圖20201123084301

合肥市區的“西大門”——美麗的大蜀山。

QQ截圖20201123084357

塘西河公園。

QQ截圖20201123084552

楊振寧舊居。

QQ截圖20201123084641

劉銘傳舊居。

QQ截圖20201123084730

合肥大蜀山抗戰記浮雕文化牆。

QQ截圖20201123084809

大蜀山腳下,林業勞模李世文雕像。

  西,秋方也,《說文》曰:“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西。”無論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西”字都是一個象形字。日落西山,百鳥歸巢,故“西”字又引申為棲息,休息之意。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合肥之西也正應了此意,無論是多彩生姿的四季花海、西擴公園,還是昔日“廬陽八景”蜀山雪霽所在之處的“天然氧吧”大蜀山,還是以西命名的肥西、塘西河公園、都是宜居、舒適的代名詞,它們承載了合肥的文化和歷史,推動著這座城市的文明,也和合肥這座欣欣向榮的城市一起,奮力向前,不負守望,生生不息。

  蜀山之巔 歷久彌新

  “你家住在哪兒?”“合肥西邊,大蜀山那裡。”這是合肥人常聽在耳邊的對話。在大多數合肥人的心裡,大蜀山有的時候就是合肥之西的代名詞。這也是我們今天首個想要談論的原因。

  “《爾雅》蜀者獨,茲山因得名。孤標摩碧漢,遠勢壯金城。嵐翠千層積,川原四望平。上方鳴法鼓,應有蟄龍驚。”清代張祥雲到訪大蜀山時,曾寫下這首《蜀山》詩,如今仍收錄在《廬州府志》。昔文人墨客每游至此,登高遠眺,觸景生情,總要吟詠一番。

  大蜀山位於合肥市西郊,因孤峰兀起,無崗阜連屬,故名蜀山。大蜀山海拔282米,林木繁茂,景色清幽。五代時期,合肥人楊行密起兵奪廬州,號吳王,曾在大蜀山建了一座行宮。舊些時候,山上還有開福寺、龍子塚、龍王廟等建筑。北宋詩人郭祥正有詩雲:“蜀山回出千螺秀,淝水長縈一帶圍。”

  昔日的“廬陽八景”,當是合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致。蜀山雪霽為昔廬陽八景之一景。合肥縣志《八景說》文曰:“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爾雅》雲:‘蜀,獨也。’又言:‘有蜀僧於此結制,偶思鄉水,以錫卓地,泉汩汩而出,嘗之,有瞿塘三峽味,因名以為蜀山。’蜀山較浮槎、雞鳴,與睥睨最切,故風景容易感人。《畫苑》雲:‘春山艷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欲臥。’唯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由此可見,蜀山之美,美不勝收。

  可惜的是,這樣的美景卻歷經戰亂,漸成荒山,寺廟宮殿,蕩然無存。“蜀山蒼蒼,肥水泱泱。日寇侵華,佔我廬陽。同仇敵愾,浴血重光。創傷銘記,共譜華章。”如今在大蜀山的山頂,還留有一幅名為“合肥大蜀山抗戰記”的浮雕。2015年,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蜀山上建起了的這座浮雕文化牆,記錄了大蜀山曾歷經的一段浴血奮戰的歷史。1937年,日軍頻繁空襲合肥,城中標志性建筑四牌樓被炸毀。1938年5月14日(農歷四月十五日),合肥淪陷。侵略軍佔領合肥期間,燒殺淫掠。大蜀山因位於西郊,平疇突兀,成為要塞。中國軍隊據此數次抗擊敵寇,英勇無畏,血染山麓。雙方反復爭奪,大蜀山幾度易手,戰事空前慘烈。中國官兵英勇奮戰,一周后全部壯烈殉國。

  郁郁蔥蔥的大蜀山容顏盡毀,面目全非,能夠恢復成今日之面貌,合肥人都得感謝一個人,他就是山麓村村民李世文。

  1950年,居住在大蜀山腳下的李世文痛惜名山滿目瘡痍,於是率領李氏族人和周邊鄉民辟草莽、墾荒蕪、義務植樹,誓還青山原貌。5年時間,他們每天往返70裡路,人扛肩挑將兩三百萬棵樹苗種下,沒有報酬。1988年李公逝世,李氏族人及鄉鄰仍堅持造林,50多年間,同鄉人義務植樹蔚然成風,不下數百萬株。李世文也成為合肥第一位國家級林業勞動模范。在大蜀山腳下至今還留有一座李世文的雕像,正是為了紀念村民植樹造林、無私奉獻的精神。

  今日之大蜀山,遍植綠樹翠竹,森林覆蓋率達87%。山腰建有“蜀峰亭”,山麓建有“雪霽山庄”,近有蜀山湖碧波蕩漾,遙可見毗鄰小蜀山之秀色,景美宜人。每至春和日暖,秋高氣爽時節,至此覽勝游玩者往來如梭,絡繹不絕。而回首過往,咱不能忘了這座合肥西郊的大山曾經經歷的一切。

  合肥最西 肥西樓郢

  其實說到合肥之西,不得不提“肥西”。如果說大蜀山算合肥市區的“西大門”,那整個合肥的“西大門”則在肥西。在肥西官亭鎮,還有一個帶有合肥特色的名字——樓郢,它就是合肥的最西邊。

  樓郢村西接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屬於六安市,后被劃入合肥。說起樓郢村的歷史,不得不提三個圩子和一條河流。

  吳姓在樓郢是大族,曾出過一些體面的人物。在清朝直至民國時期,不少在外面發跡的肥西人,都喜歡在老家山林之間建起一座座四面環水的私家圩堡。樓郢村裡曾有三個圩堡,目前隻有后圩還有點遺跡存留於世。

  聽老一輩人說,當時三個圩堡十分壯觀,四面環水,有三四米深的壕溝,四面還有碉堡、箭樓。從外表看如鐵桶般剛硬不侵。圩內卻如同庄園,房屋是許多進具有皖中特色的,有更樓、四合院、子藥房、炮台、曲橋、抱鼓石,還有皂莢、廣玉蘭、法梧、銀杏等樹木。有研究者甚至猜測,“樓郢”的村名可能就和這三個圩堡有關——圩堡裡有高高的房子和聳立的炮樓。

  一條河流,指的就是穿村而過的淠河了。眾所周知,作為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和我國唯一的橫跨兩省特大型灌區,潤澤皖豫的淠史杭工程創造了水利史上的不朽豐碑,同時也展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困難、百折不撓、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淠史杭精神。淠河是淠史杭工程所涉及三條河流中的一支,它經過樓郢村的流域有近4公裡。在樓郢村,不少上了年紀的村民都說參加過淠史杭工程的建設,對當年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以及戰天斗地的意志還記憶猶新。

  在樓郢村西邊有一座看似平淡無奇的小橋,但正是這座小橋成為了兩座城市的“連接點”。在這座橋上,往左跨一步是合肥,往右跨一步就到了六安。該橋修建於1998年,小橋下流經的就是淠河。在過去橋還未修建時,村民就搭著木板過河。

  千年古鎮 西之驕傲

  肥西還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鎮,那便是三河。歷經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小鎮流淌著合肥人千年的燦爛文化,名人輩出。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戰擊敗清軍,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至今,三河仍留有當時的大本營、古城牆、古炮台等遺跡。李鴻章家糧倉、楊振寧舊居地等保存完好,還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龍街”等傳說。

  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交匯而得名,古又名鵲渚,小鎮上有一座廊橋名叫鵲渚廊橋,便取名於此。在煙波浩渺的巢湖西岸,三河本是巢湖中的一座高洲,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后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這裡生態環境優美,逐漸成為鳥鵲棲息的樂園。

  公元前537年,春秋吳楚相爭的“鵲岸之戰”發生於三河﹔三國魏主曹操曾在三河邊的巢湖訓練水軍﹔1642年,明朝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在此同明軍大戰,繳獲巨舟300余艘,並由此入江,建立起大西政權……諸多歷史事件中,最著名的當屬晚清時期的“三河大捷”。

  深秋時節,勇猛無畏的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憑河設險,在三河鎮上修筑城牆,合圍阻擊進犯的湘軍悍旅。經過10個晝夜的鏖戰,全殲湘軍精銳6000余人,斬首湘軍驍將李續賓。三河大捷,保証大本營天京得以化險為夷,也讓三河名聲遠揚。

  關於古鎮上的一條二龍街,也有著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兵荒馬亂,有人夜觀天象,推斷天成二年有天子出生。當時的后堂皇帝便下了一道命令,凡天成二年間懷孕的婦女和出世的小孩,一律殺死。趙匡胤的母親偏偏就在這時臨盆,而且還是雙胞胎,他們便是后來的趙匡胤和趙匡義。

  趙匡胤的父親找了一副舊籮筐,一頭挑著一個兒子,走上了逃反躲災之路。這一天,來到了小南河南岸,隻見后邊有兵追來,他想過河,四下張望卻尋不到橋。正在危急之時,他突然發現腳下伸出一座橋。他忙過了橋,一回頭那橋則沒了影子。他上了河北的中街,正要放下擔子歇歇,忽見街南頭馬嘶人嚎,一隊追兵又在沿街搜查。趙父想找個人家躲藏,可家家關門閉戶,無處可以躲避。他瞄見街旁有一口井,井旁有一個樁,他忙將籮筐繩拴在樁上,將盛著兩個孩子的籮筐吊在井裡,然后搬起井蓋蓋上井口,他自己睡到了井蓋之上。

  追兵趕到井旁,隻見一個窮漢抱著一條扁擔,睡在井蓋上面,鼾聲扯得山響。追軍走后,趙父忙打開井蓋,隻見兩個兒子臉憋得通紅,四行眼淚唰唰流進井裡。

  30年后,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后來,趙匡義又接替哥哥,也做上了皇帝。從此,趙匡胤兄弟經過的道,便被人們稱為皇道,經過的橋,便被人稱為二龍橋,經過的街也被稱為二龍街,流過眼淚的井被稱為皇水井。

  在三河,還有很多美食也有著流傳千古的故事。

  “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帶﹔四舍不得‘凌寶泰’雨前茶,水倒茶開﹔五舍不得‘吳恆隆’蝦米干子,香到門外﹔六舍不得石頭大橋大鯽魚,搖尾鼓鰓……”三河古鎮流傳的民謠《十大舍不得》,讓人一聽就想流口水。

  民間傳說,色澤金黃、過齒留香的三河米餃,對取得三河大捷功不可沒。當年陳玉成率領太平軍駐守三河時,深受百姓愛戴。鎮上汪氏父女特地烹飪了這道美食,犒勞太平軍將士。后來,“三河米餃”的美名也隨著太平軍的足跡傳揚到各地。

  巢湖銀魚的傳說,更加淒美動人。當年孟姜女走遍萬裡長城尋夫,也沒找到萬杞良的身影,痛不欲生,淚如雨下。她那一串串淚珠掉進水中,變成了一群群晶體潔白的銀魚,在這巢湖中安家落戶。

  潤物無聲 棟梁輩出

  合肥之西山清水秀,風景迷人,生態優美,人們常說“人杰地靈”,這裡也因此而人才輩出。不僅有英雄氣節永不朽的顏文斗,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還有愛國僑領董寅初,世界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他們都為合肥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楊振寧舊居現位於三河古鎮南街的一古巷內。楊振寧的母親羅孟華女士是三河人,常帶兒時的楊振寧回三河小住。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因躲避敵機轟炸,學校轉移,楊振寧和母親就住在三河一人巷盡頭的民房裡,這裡是楊振寧教授在國內的唯一舊居地。在2001年的時候,年近80歲的楊振寧曾回過舊居。當看到舊居內一桌一椅,一床一箱的時候,他忍不住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當年,我就是在這樣的煤油燈下學習的,真是難忘啊。”他曾提筆寫下一段寄語,以此勉勵后人。“六十多年前曾在三河居住,今天重來三河,喜見許多新建筑,希望今后能高速發展。”

  劉銘傳生於井王鄉劉老圩,如今在那裡還存有劉銘傳的故居。1885年(光緒十一年)10月,台灣建省,劉銘傳出任台灣首任巡撫。他首先推行“辦防、清賦、撫番”幾項“急務”。整頓軍隊,在台北設軍械機器局,聘請工程師,自制武器彈藥及民用機械,台灣防衛日益鞏固。在兩年內,清查地主瞞報田產及洋商漏稅,使台灣財政收入從每年數十萬兩白銀增至300萬兩。劉銘傳制定“示威懷德、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大力“開山撫番”。招撫“番民”880余社,15萬余人,實行全台政令的統一。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后,台灣割讓日本。劉銘傳悲憤至極,身心交瘁,臥床不起,於1896年1月12日病逝。清延謚“壯肅”,加太子太保銜,歸葬肥西金橋吳家小院牆。在劉銘傳舊居門口有一副對聯,“卸甲歸田樂、清時舊壘閑”,是劉銘傳所寫,表現了劉銘傳雖志存高遠卻淡泊名利的心境。

  顏文斗,可能有不少合肥人對他的名字有些陌生。他於1909年出生於肥西縣程店鄉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上海大廈大學社會學系。1928年冬,顏文斗到三河建立黨的地下組織,並擔任中共合肥南區(三河)區委書記。在半年多時間裡,他往來於廬江縣北到肥西一帶,發展了大批黨員,並在一些村鎮建立了地下黨支部。1932年春,顏文斗加入共產黨,並任合肥中心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最后,由於叛徒出賣,顏文斗等人被捕。1934年8月27日深夜,經敵人幾個月威逼利誘,仍堅貞不屈的顏文斗被綁赴六安北門外,匪徒們預先挖好土坑,將文斗放入坑內,逐漸下土,威逼他自首,顏文斗視死如歸,高呼革命口號“中國共產黨萬歲!”匪徒們滅絕人性,揮鍬填土,活埋了顏文斗。年僅25歲的顏文斗,為革命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短暫的一生,為黨的事業譜寫了一曲激越的篇章。

  西之地名 美麗悠長

  說了那麼多與合肥之西有關的歷史人文故事,我們再來談一談與西有關的美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日裡,在合肥的公園裡走一走,怡人的風景隨處可見。可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又可是“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在合肥,還有以西命名的公園,例如西山景區、西擴公園、塘西河公園。

  西山景區在合肥環城景區之西,濃綠的樹蔭下,反射著雨花塘的波光粼粼,白鷺優雅地掠過水面。在西山景區,牽動無數合肥人兒時回憶的是:藏在樹叢中、草坪上隨處可見梅花鹿、獅子、大象、老虎等各種動物雕塑,這些雕塑與無數孩子的合影留在一個個泛黃的家庭相冊中,成為時光留駐的珍藏。

  西擴公園實為森林公園西擴景區,它位於大蜀山以西。這裡的池塘和濕地佔了大面積。走進秋日的西擴公園,兩百多種灌木排列開來,不同的植物主題園中還賦有不同的主題特色。五彩林主要種植秋季變葉樹種,如北美紅楓、黃連木、三角楓、元寶楓、烏桕、楓香、三角楓、雞爪槭、黃連木等。百果園內種植了枇杷、桃、棗、梨、石榴等。樹木園則種植了多種喬灌木。生態濕地中還有各種水生植物,一陣風吹來,蘆葦叢蕩漾,頗有一番電影感。蘆葦花到底有多美?有人曾這樣寫道:“一片斜陽,反照在蘆花淺渚的高頭,花也並未怒放,樹葉也不曾凋落,原不見秋,更不見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蕩。”

  塘西河公園位於濱湖,是目前合肥市最大的休閑公園,總面積大概是逍遙津的20倍。作為濱湖中心的綠地,它與相連的金斗公園相加,面積剛好與紐約的中央公園差不多。之所以叫塘西河公園,其實是與流經這裡的一條河流塘西河有關。塘西河是巢湖水系的一條支流,由西北向東南流經濱湖。循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塘西河公園於2010年4月建成,是國內設計領先、省內唯一的專業輪滑項目場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合肥之西”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歷久彌新,是宜居舒適,是未來和希望。在“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宏偉藍圖下,合肥正在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努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合肥的明天增添最動人的色彩。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夢怡/文 高博/攝

來源:合肥在線  2020年11月24日08:11
分享到:
(責編:馬玲玲、常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