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 安徽戰汛

【查看原圖】

轉移安置受災群眾,我省堅持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圖為繁昌縣消防救援大隊搜救人員在孫村鎮代亭村轉移受困群眾。 本報通訊員 肖本祥 攝

7月29日,合肥市廬江縣同大鎮南閘村的白石天河大堤上,東部戰區某部官兵正在沿河運送沙袋,加固堤壩。 本報通訊員 柳曉華 攝

今年入梅以來,長江、淮河、巢湖等流域全部發生嚴重汛情。安徽防汛救災面臨“南北夾擊、三線作戰”局面,形勢異常嚴峻!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省上下科學調度水利工程,全力巡堤查險搶險,精心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實現長江基本穩住、淮河整體可控、巢湖全線加強,全省沒有發生重大人員傷亡事件,長江、淮河干堤等重要設施沒有出現損毀,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沒有受到影響。

在雨水泥濘中步履鏗鏘,在洪水面前守護家園。一場“三線作戰”的防汛硬仗在安徽全面打響。

打響洪水“阻擊戰”

精准調度水利工程

“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

從大禹治水,到現代防汛實踐,疏堵結合、科學治水始終是治理水患的重要措施。

水利工程作為“防洪利器”,在阻擊洪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以淮河為例,淮河曾是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經過70年治理,淮河中游基本形成由堤防、行蓄洪區、分洪河道、樞紐控制工程、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組成的防洪減災體系,防洪標准和抗災能力顯著提高。

強降雨致使淮河告急。7月17日22時48分王家壩站達警戒水位,7月20日凌晨2時超過保証水位﹔7月20日上午8時左右,達到29.75米,超過保証水位0.45米……

7月20日8時32分,“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開閘。隨著閘門開啟,洶涌的淮河水猶如脫缰的野馬迅即沖出,蒙窪蓄洪區分擔了淮河干流的洪水壓力。

7月23日13時,王家壩閘落閘關閉,停止向蒙窪蓄洪區分洪。閘門開啟總時長76小時28分,蒙窪蓄洪區蓄洪量達3.75億立方米,有力削減了淮河洪峰。

閘門“阻”住了洪水,蓄洪區“吃”進了洪水,為防汛贏得了寶貴時間,也讓淮河干流水位有所下降。

截至7月30日9時,王家壩水位27.21米,低於警戒水位0.29米。相比於開閘進洪時的29.75米的水位,下降了2.54米。

7月20日以來,我省在淮河流域先后啟用了蒙窪、姜唐湖、南潤段、邱家湖、上下六坊堤、董峰湖、荊山湖等8個行蓄洪區,為分解淮河干流洪水壓力發揮了巨大作用。

如果說,行蓄洪區是“秘密武器”,那麼大型水庫,就是蓄洪削峰的“常用法寶”。

響洪甸水庫,是西淠河上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26.1億立方米,水庫多次調整優化下泄流量,科學攔洪滯洪、削峰錯峰,有效分擔下游地區防洪壓力。截至目前,響洪甸水庫攔蓄最大洪峰5060立方米每秒,相應出庫流量32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達93.7%,累計攔蓄洪量8.47億立方米,大型水庫的防洪減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近年來,我省水利工程建設進入新一輪高峰期,重點水利建設項目完成投資成倍增長,建設強度再次刷新紀錄,在建水利工程建設規模超1300億元。

7月下旬的巢湖流域,防汛形勢異常緊急。

巢湖中廟站水位突破12.8米的歷史極值,加上江水頂托、外泄不暢,沿巢湖多條河流都超歷史最高水位。

上攔、下排、邊分、固堤!面對超歷史大洪水,在非常時刻要拿出非常之舉。

7月27日13時45分,隨著一聲令下,廬江縣裴崗聯圩打開了一條120米寬的泄洪通道,湍急的河水涌入圩區,迅速淹沒了田地。

這是短短10日之內,合肥市為蓄泄巢湖洪水啟用的第9個萬畝以上圩區。

據合肥市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啟用圩區蓄洪中,力求精准調度、科學有序。僅濱湖聯圩啟用前,為精准評估對周邊交通干線的影響,當地交通和水文部門實地走訪測算了一夜,精准控制分洪量級。

截至7月27日,合肥市已主動啟用9個萬畝以上大圩,174個萬畝以下中小圩,蓄水近18億立方米,相當於超過100個西湖的水量。

“在今年防汛中,安徽的行蓄洪區運用得最好,效果最顯著,水利工程調度嫻熟自如。”國家防總有關負責人在督導安徽防汛救災工作時說。

打好防汛“持久戰”

精細巡守查險搶險

防汛抗洪,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

長時間的高水位浸泡,堤防隨時可能出現險情。廣大解放軍、武警官兵、一線干部群眾上堤巡查防守,查險搶險除險,保江河安瀾,與洪水作戰,成為駐守一線的“防汛戰士”。

傍晚,長江同馬大堤宿鬆段背水坡,20歲的高盼手持木棍、手電筒,同十幾位村民排成一排,檢查壩體有無滲水情況。

第一個暑假,大學生高盼報名參加了護堤隊。“都是長江邊的人,護堤就是護家!”大堤上,每一公裡就有一個防汛棚,每個棚下有60多名干部群眾,輪班對大堤24小時巡查。這些護堤人的年齡段,從“40后”到“00后”。

護堤人中不乏婦女,宿鬆縣匯口鎮團結村村委會副主任范期榮就是其中一員。

范期榮和丈夫經營的造船廠被洪水淹沒,14條船的訂單生產停在那裡,損失上千萬元。自上堤以來,她一直沒顧得上回去看一看。每提此事,范期榮就忍不住掩面抹淚。

不過,面對村民,她總是面帶笑容。“這段時間,我已學會了把痛苦藏在心底,把最堅強、最樂觀的一面留給大家。”

不管是什麼職業,不論是身在何方,一個個普通人都在危難中傾盡全力,為防汛救災貢獻點滴力量。

一抹抹“橄欖綠”“火焰藍”,成為大堤邊最靚麗的顏色。

7月23日下午,在環巢湖大道萬年埠段,參與抗洪搶險的官兵們,喊起嘹亮的口號。大堤邊,超過1.5米的“沙袋牆”在路邊高高壘起。驕陽下,官兵們揮舞鐵鍬將沙石鏟入一個個編織袋,扎牢后接力傳遞,壘起來並踩實,再用鐵鍬拍整齊。

洪水無情。在搶險一線,常常是冒著生命危險。

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在搜救被困群眾時,因突遇破圩決口后的激流漩渦,英勇犧牲﹔第72集團軍某旅戰士冒小馳同戰友一起,用繩子捆在腰間組成人牆幫群眾撤離,被洪水卷走,獲救后住進了ICU……

一個個沖鋒的身影,一雙雙有力的臂膀,筑起一道道“鋼鐵長城”。

在防汛救災中,我省各地日參加抗洪搶險人數達30.93萬人,其中上堤巡查防守干群22.6萬人。省水利廳組建50個防汛搶險技術專家組對全省各地巡回提供搶險技術支撐,累計協助地方查險895處,成功處置險情541處,其中較大險情2處。

打贏生命“保衛戰”

精心救災有序安置

行蓄洪區人員撤離,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最短時間及時撤離所有群眾,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怎樣確保受災群眾在安置點吃住舒心安心?這需要周密組織、精心安排。

7月19日,淮河流域水勢上漲迅速,要在短時間內撤離非安全區所有人員,這是與時間賽跑!

為確保蓄洪區內庄台、保庄圩以外的群眾在規定時間內全部撤離,蓄洪區內4個鄉鎮的黨員、干部組成防汛查險先鋒隊,在開閘蓄洪前逐戶下發明白卡,告知人、財、物安全轉移撤離注意事項、安置方式。凡需轉移撤離人員,明確一名村干部負責﹔凡有轉移撤退的村,有一名鄉鎮干部負責。凡轉移出來的人員,鎮村干部每天巡查見面兩次,並在巡查日志上簽字,確保不再返回。

目前,我省對沿江五市下達人員緊急轉移命令,共轉移50個江心洲、外灘圩內人員共75123人,已啟用的11個行蓄洪區共轉移人員6221人,未啟用的蓄洪區提前轉移63296人。

7月26日上午,合肥市啟用蔣口河聯圩分洪。肥西縣三河鎮木蘭村等5村居民300余人轉移至合肥168中學臨時安置點。

“一住進來,醫務人員就來幫我們測量體溫,並詢問有無不適,志願者來登記我們的困難和需要。”轉移群眾王中秀的大孩子上小學三年級了,小的才6個月。安頓下來后,志願者就給她送來了生活用品,還採購了專門的嬰兒洗澡盆,對需要的奶粉等食品也登記下來,並進行代購。

“吃得好、住得好,心情也好。這裡就像我們的家。”肥西三河鎮濱峰村村民夏雲翠說。

“開飯啦……”7月27日晚5點半,在肥西師范學校安置點,志願者推著裝盒飯的小推車走進宿舍樓,一戶戶送餐。

飯菜是兩葷兩素:排骨燒千張、香菇雞、酸辣白菜、西紅柿炒雞蛋。

該安置點負責人介紹,伙食安排費了不少心思。比如,一開始早飯安排牛奶,但不少老人吃不慣,改成了稀飯與榨菜﹔因安置點老人較多,大多牙口不好,米飯煮得又軟又爛。

截至目前,我省先后派出1198個工作組深入一線,協助做好群眾安置轉移、查災核災等工作,設立集中安置點460個,調撥折疊床、空調被、毛巾被等各類救災物資27萬件,有力保障了受災群眾的生活。

當前,我省將進入台風多發季節,防汛救災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全省上下將繼續立足“三線作戰”,精准調度,精細巡守,精心救災,堅決奪取防汛抗洪救災的全面勝利。

來源:安徽日報  2020年07月31日08:05
分享到:
(責編:馬玲玲、關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