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村企共建 強村富民

【查看原圖】

捕鱸魚、釣龍蝦、嘗美食、住民宿……暑假的來臨,讓位於安徽省明光市橋頭鎮的金橋灣現代農業產業園又熱鬧起來。

看著人氣旺盛的樣子,村民張明遠喜上眉梢。早在5年前,他曾打算帶著家人去上海謀生。如今,在家門口靠著土地租金、股份分紅和工作薪資,一家人年收入超過10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村裡的變化,源於近年來明光市推進“黨建引領,村企共建”,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立足鄉村資源稟賦,培育村企合作脫貧項目,夯實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村企共同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目前,全市80個村與88家企業聯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14萬元,其他55個村與76家企業已完成編配,讓產業扎根於鄉土,讓繁榮花開於鄉野,讓富裕結果於鄉村,為穩定脫貧奠定牢固基石,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一片五倍收益的魚塘

“同樣一畝魚塘,我的能掙別人五倍的錢。”在金橋灣現代農業產業園裡,園區總經理卞喜慶站在魚塘邊,驕傲地說到。

他的自信,源自於這片魚塘通過與高校、專業技術人才合作,開發了高效內外循環流水養魚模式。

卞喜慶介紹,“流水養魚”將傳統養殖池塘進行適當改造,魚由原來的散養方式轉變為集中圈養,利用5%左右的面積進行養殖,其余池塘面積進行養水,並使水循環流動,形成小池養魚、大塘養水的模式。

在這裡,一個按鈕,數台機器自動給塘裡的魚定量喂食,成群的魚兒逆水覓食,極為壯觀。同時,在魚塘一端建有集污設備,魚的排泄物和食物殘渣,會隨著水流被推送到這裡集中處理,幫助水體保持清潔。

“流水養魚”讓卞喜慶成為手不沾水的養殖戶,“養魚可以變得這麼輕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由於水在循環流動,讓魚也不停地做運動,因此有效提高了魚的品質。卞喜慶稱,“流水”養出來的魚要比傳統養殖的每公斤貴20元左右,畝均收益是原來傳統養殖的5到8倍。

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園區還專門成立扶貧事業部,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技術培訓,通過流轉土地、分紅等形式,帶動62戶貧困戶201人實現脫貧,初步形成“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休閑”的漁業產業鏈條。

明光市扶貧辦主任胡紅軍稱,從傳統種養到現代養殖,從單一農業到一二三產融合,從單打獨斗到合篇布局……金橋灣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獲批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正成為撬動群眾增收、領跑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百業強。如今,明光市135個村實現產業合作社全覆蓋。同時,還有152個企業、扶貧園區、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等產業主體,帶動了940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項目。

在金橋灣現代農業產業園,村民從養殖區裡捕獲大魚。周坤 攝。

一棵全國聞名的艾草

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地區的明光市,常年干旱缺水,土壤貧瘠,不僅農作物產量低,還缺少對縣域經濟拉動大的特色產業。

為此,明光經過多次考察調研后,確定把艾草作為推動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通過採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引導貧困戶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開展訂單種植,既解決了種植、技術、收購問題,也解決了銷售問題,又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艾草一年可收割兩三茬,每茬畝收入3000元左右,是種玉米的好幾倍。”村民劉明合算起了自己的產業賬。不僅如此,明光市還對貧困戶艾草栽培還有資金補助政策,貧困后栽培艾草1畝以上,每畝扶持1000元,每戶最高扶持3000元。

種艾草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如何把艾草賣出去,又是個大問題。明光市祝崗村黨支部書記何綿武說,以前村裡也有人種過艾草,但是由於沒有銷路,種的艾草賣不掉,最后隻有鏟掉,全成了廢草。

“但在去年,村裡引進了一家艾草加工企業,全鎮種的艾草都不夠用了,‘廢草’一下子成為‘搖錢草’。” 何綿武說。

有了艾草加工廠,村民再也不擔心銷路了,種植艾草更有底氣。據統計,去年明光市艾草播種面積約5萬畝,全市建成艾草種植基地28個,艾草加工企業4個,艾草產業已經成為明光支柱產業之一。

來到明光電商特色館,剛進門就能聞到一陣濃郁的艾草香氣。艾草牙膏、艾草坐墊、艾絨被子、艾絨枕頭……櫃台擺滿了各式各樣艾草加工制成的產品,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艾草制品越來越受到青睞,供不應求,“清山艾草”也成為了中國艾草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

明光電商特色館裡琳琅滿目的艾草制品。周坤 攝

一個蓄勢待發的“服裝小鎮”

“咔嚓咔嚓……”走進明光市橋頭鎮漢塘扶貧車間,十余名工人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發出一陣陣此起彼伏的聲音,明光市超過一半的學生校服,都是從這裡生產出來。

扶貧車間一角,車間負責人許良家正在指導陳林縫紉。今年32歲的陳林,因殘致貧,此前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是自從村裡的扶貧車間開辦后,他第一時間來這裡報名,“掙錢還是其次,主要是想學一門手藝,靠自己的雙手掙錢吃飯。”陳林說。

2018年11月,漢塘村與明光鑫燁制衣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漢塘扶貧車間。如今,工作一年多,陳林不僅熟練了掌握了縫紉技巧,而且年收入也增加了兩萬多元。“對比以前的生活,現在我真的是太滿足了,以后生活也不愁了。”陳林心中充滿感激。

對扶貧車間滿意的,遠不止陳林一人。由於扶貧車間就在家門口,真正解決了弱勞動力群眾工作問題,車間務工工人感嘆,“車間辦到家門口,打工不用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兒童不留守,幸福生活天天有。”

“今年,扶貧車間准備還將發展為集服裝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村級集體企業,新增就業崗位80個,預期將為漢塘村集體經濟增收再翻一番。” 漢塘村駐村工作隊長白偉說,目前多家省外服裝企業聯系扶貧車間,准備合作,扶貧車間將升級為“扶貧產業園”,漢塘村正朝著“服裝小鎮”的目標不斷前進。

目前,明光市80個村與88家企業聯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14萬元,其他55個村與76家企業已完成編配。

“通過村企共建,把幫扶的力量向貧困群眾聚合,真正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胡紅軍說,立足村情引產業,依靠產業引項目,採取項目促合作、聯建促發展,讓明光的貧困戶富了、企業發展了、鄉村振興了,一舉三贏,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周坤)

扶貧車間一角,車間負責人正在指導陳林縫紉。周坤 攝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7月14日10:41
分享到:
(責編:關飛、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