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台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路线图” 剑指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系统部署技术攻关、产品供给、场景拓展、集群建设、生态完善等关键任务,推动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方案》提出,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形成“十百千”发展格局,即培育10户以上细分领域国内龙头企业,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及标志性产品,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到2030年,建成智能机器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
构建“技术+平台”双轮驱动创新体系
《方案》要求,将核心技术攻关放在首要位置,构建“关键技术突破+高水平平台支撑”的双轮驱动创新体系。
在技术突破方面,重点围绕智能机器人本体设计、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关键环节攻坚共性技术,同时聚焦智慧“大脑”、敏捷“小脑”等智能决策控制技术及强健“肢体”的高精度运动结构,抢占前沿技术高地。对牵头承担该领域国家重大专项的企业,将给予专项配套支持。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全省将全力争创智能机器人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支持建设数据训练场、开源生态中心、中试平台等特色创新载体。对建成且正常运营的省级创新平台企业,将按设备(含软件)投入分类分档奖补,最高可达500万元。
造用结合双向发力,激活产业“新动能”
围绕“造得出、用得好”的核心逻辑,《方案》提出打造标志性产品与拓展高价值场景并举。
产品端,一方面面向工业制造、民生服务、安全应急、文旅等多元领域,打造系列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品;另一方面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坚智算芯片、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传感器等核心部组件。对获评工信部优秀典型案例的企业奖励200万元,获评省级标志性产品的企业奖励100万元。
机器人大模型研发成为另一大重点,将研发融合多模态的高精度世界模型,突破群体智能技术,同时构建机器人专用操作系统、高保真仿真平台等通用技术底座,推动具身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合,打造完整应用生态。
场景端,安徽将在工业、养老、文旅、应急等领域遴选典型应用场景,对场景应用方与技术供给方联合打造的项目,按年度采购总额最高奖补300万元;对“三首”产品按销售合同金额最高奖补100万元。
同时,鼓励政府和国企采购,推动与汽车、钢铁、光伏等重点领域企业产需对接,并创新“机器人即服务”模式,探索以租代售、回收再制造等新业态。
“集群+生态”协同共育,构建发展“强支撑”
产业集群培育将延续“双核引领、多点支撑”布局,按“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梯度推进建设。对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所在市最高奖补1000万元,成功升级国家级的再奖1000万元。
企业培育实行梯度成长计划,聚焦焊接、搬运等细分领域,培育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完整企业矩阵,对营收首次突破不同量级的企业给予50万至3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补。
产业链与生态建设同步升级。安徽将动态完善招商图谱开展靶向招商,支持头部企业并购重组,深化与沪苏浙产业链协同。
要素保障上,重点引育领军人才团队,落实省4.0版人才政策;鼓励设立产业基金,对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最高分别奖补300万元、100万元。
此外,还将加强标准制定、质量检测、国际交流等服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营造良性发展环境。(记者 王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