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二郎镇:“乡村振兴夜校”聚民智 “小板凳”上共谋田头新篇

暮色四合,炊烟渐散,宿松二郎镇的农家院落却亮起盏盏灯火,聚拢起熙攘人群。一张张小板凳围出方方天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振兴夜校”在此间悄然铺开。这不仅是政策宣传的流动讲堂,更成为干群共商村务、汇聚民智的开放平台,生动践行着“开门搞教育”的深刻内涵。
夜校做“政策翻译官”,惠民春风入农家。“养老金认证咋操作?”“产业奖补要啥条件?”在界岭村的夜校现场,村民们的提问此起彼伏。镇村干部手持政策清单,化身“翻译官”,将生硬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鲜活的乡音土语,结合村情实际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二轮土地延包、产业奖补等政策掰开揉碎讲给村民听。从医疗养老的报销比例到惠农补贴的发放标准,曾经“放在办公桌上”的政策红利,如今化作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明白卡”。夜校这方移动课堂,让惠民政策穿透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
板凳搭“村务议事厅”,民生决策更透明。“石咀村主干道沿线人居环境整治怎么开展?”“部分损毁路灯需修缮,资金怎么筹措?”议题在夜校板凳会上刚一抛出,村民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乡村振兴夜校的“小板凳”,搭建起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议事厅”。村级发展规划的制定、环境整治方案的优化、集体资金使用的明细等事项,都在村民与村干部围坐共议中走向透明化、达成共识。村民们从村务管理的“旁观者”变身“参与者”与“决策者”,乡村治理的活力在一次次热烈讨论、思想碰撞中被充分点燃。
课堂变“干部练兵场”,青年成长强才干。夜校的灯火不仅照亮了政策宣讲与村务议事的现场,更成为培育乡村新生力量的熔炉。90后村干部小朱深有感触:“在夜校直面群众诉求,解答复杂疑问,比在办公室学十遍理论都管用!”组织夜校筹备、倾听记录民声、梳理反馈意见、协调落实事项的全过程,让年轻干部在直面群众、化解矛盾、推动工作落实的实战中迅速成长。干群距离在板凳围坐的家常话中不断拉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善沟通的青年骨干在夜校的“实践大考”中脱颖而出,练就了服务基层的真本领。
自夜校开办以来,累计开展政策宣讲56场,收集村民意见建议190余条,推动解决人居环境整治、就业帮扶、产业帮带等民生实事35件。通过夜校这一平台,干群关系在共学共议中日益紧密,村级事务在民主协商中愈发透明,一批有潜力的后备力量在实践锻炼中茁壮成长。如今,“乡村振兴夜校”已成为二郎镇乡村治理的“连心桥”。这方由“小板凳”围成的天地,正持续释放着强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力推动着二郎镇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汤慧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