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好人”罗贤德:二十载孝老爱亲书写担当 倾情坚守诠释大爱

“娘,恁今早还吃小米粥稀饭不?”三伏天的清晨,家住亳州市涡阳县马店集镇大胡王尧居委会耿庄的罗贤德趁着凉意,一边熟练洗着衣服,一边询问着老人。接下来他围着灶台忙碌着,“娘牙口不好,粥得熬得稠稠的才好消化。”他嘴里念叨着,像在跟自己说话,又像在跟里屋的老人报备。
正在做家务的罗贤德与岳母。涡阳县马店集镇供图
这样的清晨,对他而言,早已是二十多年来的日常。2001年,33岁的罗贤德人生轨迹因一场意外悄然改变。妻子的弟弟意外离世,弟媳改嫁,留下年过花甲的岳父母和年幼的内侄。看着愁容满面的亲人,罗贤德没有丝毫犹豫:“爹,娘,你们跟孩子搬过来住吧,我来照顾你们。”彼时,这个决定意味着他要扛起赡养四位老人(自己的双亲与岳父母)、抚养三个孩子(两个亲生子女与内侄)的重担。岳父患肺病多年,需长期服药,即便岳父母当时住在四川老家,罗贤德也坚持每月按时买好药邮寄过去,从未间断。2011年,岳父病情加重住院,他白天忙于生计,晚上就守在病床前,给老人擦身、喂水、揉腿。一年后,岳父还是没能挺过去。岳父走后,罗贤德对岳母的照料愈发细致。妻子后来去外地帮着带外孙,他便独自包揽了岳母的起居。如今已是80多岁的岳母逢人便念叨:“要不是俺女婿,我哪能有今天?这都是我的福气。”
对自己的双亲,罗贤德同样尽心。因弟弟一家常年在外务工,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主动承担起赡养责任。父母的住处离他家几百米,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按时送饭。工作清闲时,他会多陪伴老人,喂饭、聊天,让老人安享晚年。母亲身体尚健,父亲则日渐衰弱,他便将饭菜做得更软烂,方便老人咀嚼。二十多年来,老人的衣食住行从无亏欠,这份坚持赢得了乡邻的一致称赞。
“孩子刚到家里时,怯生生的,不爱说话,见了人就躲。”邻居回忆起内侄刚来时的模样,至今印象深刻。家庭变故让年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罗贤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再忙也会挤出时间陪陪孩子,晚上收摊回家再累,也会坐在孩子床边聊上几句:“有啥心事跟我说,这儿就是你的家。”
到了上学的年纪,罗贤德咬咬牙把内侄送到县城读书。“城里教学条件好,咱不能耽误孩子。”当时三个孩子的学费、四位老人的生活医药费压得他喘不过气,为支撑家庭,他做过多种营生,卖红薯粉、摆小吃摊、做衣服,起早贪黑却从不让孩子受委屈。如今,内侄已是部队连级干部,不仅入了党,还因表现优异荣立二等功,被推荐到军校深造。罗贤德每次提起内侄,眼里都透着骄傲:“看到娘家侄子如此出息,比自己孩子成才还高兴。”
在他的影响下,两个亲生子女也懂事得早。女儿说:“小时候看爹每天起早贪黑,却从不说苦。”如今,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成家立业后,每逢节假日总会带着礼物回家,都抢着帮父亲做家务、陪老人聊天。这种孝亲氛围也影响着整个家族,罗贤德与兄弟姐妹相处和睦,作为长子的他常说“老大担得多点是应该的”,在他的带动下,兄弟姐妹间互敬互爱,大家都秉持着谁有时间和精力就多照顾点老人的原则,从未因赡养问题产生过分歧。
这些年,罗贤德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在村里扎了根,村民们看在眼里,也学在心里。二十多年来,罗贤德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孝老爱亲”四个字写得实实在在。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肩膀扛起了一个大家庭的希望;他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点滴行动温暖了岁月,也照亮了乡邻。(赵瑞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