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担当的“新闻人”
——记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掌上安庆”原编辑部主任闫树泉

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编辑部的一张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闫树泉生前常用的物品。
4月末至今,3个月的时间里,这张桌子上的物品没有被移动过,同事们以这种方式纪念着他。
2004年,闫树泉从安徽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来到安庆工作,一直扎根在新闻工作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闫树泉。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扎根一线
1981年9月,闫树泉出生在河北省故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04年,安庆日报社公开招考,闫树泉作为应届毕业生考入报社。
时任安庆日报下午版采访部副主任李宏对这位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小伙子印象深刻。
“树泉常年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写出的稿件朴实生动。”李宏说,虽然是个新人,但能从他身上看到很高的新闻素养,“编辑们都说他的稿子可以免检,因为他每次写完后都会再校对几遍才交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亲眼看见,没亲耳听到的东西,我不敢写。”这是闫树泉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2005年冬天,安庆一工地发生农民工讨薪事件。
为了核实信息,闫树泉冒着大雪,连续多日蹲守在建筑工地。
闫树泉的工位。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我们就是那时认识的,他这份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闫树泉的生前好友、安庆市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负责人陈璧回忆起和闫树泉的相识,提起了一个细节:闫树泉把自己的手套塞给了讨薪的工人,自己的手却冻得发抖。
在闫树泉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欠薪数额很快被核实清楚,农民工们都领到了欠薪,事情得到解决。
“铁肩担道义,从他身上,能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新闻人的情怀。”陈璧说。
行而不辍
2014年,安庆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
“转型初期,大家都没有经验,急需能干、肯干的‘精兵强将’,为此,我们把树泉调了过去。”李宏说。
入职10年来,闫树泉一直都是文字记者,对于如何运营好新媒体,也是一头雾水。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接下了这个担子。
自此,闫树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单位的新媒体建设上。
为了申报国家一类资质,闫树泉自学网络安全技术,带着两名计算机专业的同事组成核心团队。
“关键时期,他曾连续一个星期住在单位。”同事袁勃说。
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内,闫树泉生前的床铺。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在闫树泉和其团队的努力下,2016年6月,安庆新闻网获评“国家一类”新闻单位网站。
“相比其他单位,我们几乎没有花钱请第三方,都是树泉他们自己做的,这也是树泉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李宏说。
网站、客户端、新媒体账号……媒体转型道路上,洒满了闫树泉的汗水。
2020年,安庆市进行媒体融合改革,整合安庆日报社、安庆市广播电视台,组建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
闫树泉出任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掌上安庆”编辑部主任后,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
在闫树泉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如今的“掌上安庆”客户端下载量达“130万+”,最高日活“13万+”。
除新闻外,“掌上安庆”还接入了很多便民端口,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最后的时光
2024年4月,闫树泉被查出患有壶腹部肿瘤。
“生病后他每天都在看工作群消息。”妻子陈颖说,他太爱新闻事业了,从上海看病回来,他总趁周末单位没人时去办公室待一会。
“他告诉我,哪怕只是在工位上待着,都觉得很安心、踏实。”陈颖说。
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好好养身体,但闫树泉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即便被病痛折磨得难以入睡,他仍习惯在深夜梳理工作。
闫树泉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早上醒来时,看到他凌晨两三点发来的工作提醒,字里行间满是细致叮嘱。内心说不出的感动。”同事张馨说道。
2025年4月,因病情恶化,闫树泉已经不能正常躺下,不时陷入昏迷状态,但“掌上安庆”的后台却有他时常登录的痕迹,最后一次登录时间是4月10日。
4月30日,这位“新闻人”永远离开了他所爱的新闻事业,生命定格在43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