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科技小院驻塘边

“以前高温天心里总打鼓,这季节最担心螃蟹出问题。现在不用愁了,河蟹科技小院就在旁边,有他们当后盾,踏实!”近日,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新珠村蟹农葛兆沛望着自家蟹塘感慨道。现在水质检测、水草养护都有专家盯着,螃蟹长得好,产量和收成一年比一年高。这位养了20多年河蟹的“老把式”,道出了水阳镇螃蟹养殖户们的共同心声。
不久前,宣州河蟹科技小院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为全市唯一。这座建在塘埂边的小院,正用科技的力量改写“中国幼蟹第一镇”的发展轨迹。
科研接上“地气”
2021年,安徽农业大学与宣州区牵起产学研合作的纽带,宣州水产特色试验站应运而生。两年后,依托试验站基础,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在水阳镇正式落成。作为安徽农业大学的实践科研基地,小院协同科技特派团,以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集结了6名指导教师和5—6名常驻研究生,累计已有30余名研究生在此实践锻炼,成为水产、农业、生态学等专业学子的“田间课堂”。
“一线建小院、小院筑大院”,这是安徽农业大学特色的建设思路。在这里,研究生培养与当地特色水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团队瞄准河蟹产业痛点发力——从新品种选育到优质蟹种培育,从营养品质调控到生态养殖模式创新,科研课题始终围绕养殖户的需求展开。“我们的研究生每年在基地的时间平均接近200天,他们吃住、研究、实践都在科技小院。”小院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西雷介绍道。依托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深入生产一线,就能发现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从中凝练出研究课题,取得的成果才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科技小院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深入接触、了解农业、农村的机会。
在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里,研究生们常年驻守,手持检测设备穿梭在蟹塘间。“学生们天天测水质,看水草长势,一有问题就支招。”合作社负责人葛其寿说。阴雨天、暴雨天,学生们总能第一时间提供检测数据和养殖建议。去年合作社亩产提高了一百斤,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养殖户们对科技越来越信服。
科技赋能全链
“我们要让更多科研成果在田间落地生根。”李西雷的话语,道出了科技小院的使命。在水阳镇,河蟹产业曾长期面临“卡脖子”难题——当地河蟹大眼幼体年需求量约8万千克,却长期依赖外购,质量不稳定。为此,小院团队通过定向选育,结合集成分子遗传学的原理和技术,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进行良种选育,形成优质河蟹大规格苗种的培育、养殖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和技术帮扶,指导本地大户繁育优质幼体。最终实现成活率较之前提高6%、生长速度提升8%以上,让养殖户不再受“苗”所困。
破解了种业难题,团队又把目光投向全产业链升级。“我们现在做的可不只是育苗,河蟹营养品质提升、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研发,一样都不能少。”李西雷介绍,研究生们自己设计饲料配方、加工饲料,就为找到让河蟹长得更壮实的“营养餐”。如今,这些技术已覆盖养殖全链条:从池塘整建、苗种投放,到生长监控、水质管理,都有科技小院的精准指导。团队研发的“稻蟹共作”“无环沟种养”等新模式,搭配尾水净化技术,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科技小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产业升级的新思路。”水阳镇人大副主席赵君君感慨道。通过科技赋能,养殖户们能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显著提升,曾经“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正逐步转向“靠科技增效”。
育强人才梯队
科技小院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输出,更在于人才培育。在这里,“研究生驻点+专家指导+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已常态化运行。挂牌以来,通过师生长期扎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技术“翻译”给农民,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起来。葛兆沛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看水草发黄只会着急,现在知道是缺什么营养,怎么调整,这都是小院教的真本事。”葛兆沛说道。养蟹20多年的他,过去凭经验、靠感觉,如今跟着小院专家学水质调控、水草养护,成了村里的“土专家”。
“田间就是课堂,我们绝大部分培训直接在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在问题发生的池塘现场进行。”李西雷说道。比如,看到水草发黄了,马上召集附近的农户,现场抓一把草,指着根、茎、叶分析原因,讲解补救措施。这种“眼见为实”的方式,让农民印象最深。
这种把教室建在塘埂上的模式,让科研真正接上了“地气”,也让技术指导有了精准靶向。“让技术不再是‘空中楼阁’,最终实现‘培养一批能手、带动一方百姓、振兴一片乡村’的目标,这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李西雷说道。下一步,团队将持续聚焦关键领域,做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打响水阳“金宝圩”幼蟹品牌,让宣州河蟹科技小院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从蟹农的“定心丸”到产业的“助推器”,宣州河蟹科技小院以科技为笔,在水乡大地上描绘出一幅科研扎根田间、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宣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