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高温!趁“热”收下这份健康指南

入夏以来,安徽多地热成全国“榜一”。据悉,近期高温天气仍将持续,气象专家提醒,要关注高温天气发展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持续高温不仅会让人体感不适,稍不留意,热射病、空调病、皮肤病、心脏病等健康隐患都会找上门。如何在酷暑天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让我们看看医生给出的健康指南。
科学预防“空调病”
酷热之下,网友戏称“这条命是空调给的”!其实,很多病也是空调给的。
“最近很多小朋友都有食欲不振或腹泻的情况,来我们科就诊的更多是鼻痒、干咳等呼吸道症状,这些都是较典型的‘空调病’表现。”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呼吸科主任医师杨莹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杨莹莹说,“空调病”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医疗性名词,日常语境下是指不当使用空调后产生的一系列头痛、头晕、乏力、口干、皮肤干燥、鼻塞、流鼻涕、发热、咳嗽等症状。多见于妇女、老人和儿童。特别是儿童,以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及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为主,部分患儿还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甚至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行为异常,被误认为孩子在“贪玩”或“偷懒”。
如何科学预防空调病,杨莹莹给出三点建议。首先是控温保湿,空调温度设定26~28℃,睡眠时可再调高1~2℃,湿度保持在40%~50%,避免空调直吹;空调每使用2小时到3小时后,要开窗通风10分钟,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给心血管更多保护
高温天气下,很多老人都会觉得心脏不舒服,厌食懒言,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章燕解释,因为心脏要为身体的散热排汗提供更多动力,负担会增加。
当气温超过30℃,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散热,会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出汗增多引发脱水,血液黏稠度会升高,血栓风险激增。有临床数据显示,每年6月至8月,心脑血管疾病急诊量较冬季增加15%~20%。所以,炎炎夏日,更需保护好心血管。
如何远离“心”危机?章燕提醒,要定时定量喝水,心衰患者建议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易刺激心脏的饮品,避免饮用含糖、含酒精的饮品;饮食清淡,盐分摄入过多会加重心脏负担;建议在清晨或傍晚时段外出活动,坚持适度量力原则;监测身体信号,如果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心跳过快等不适症状,可能为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早期信号,需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
为健康做好防晒
记者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看到,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许多患者有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症状。“每年夏季都是皮肤科最忙的时候,尤其是今年高温来得早,门诊量明显上升。”安医大一附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盛秀表示。
刘盛秀说,夏季皮肤病主要分两大类:物理性和感染性。物理性皮肤病与炎热的环境有关,最常见的有痱子、夏季皮炎和日光性皮炎。“痱子不仅小孩会得,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群都易中招。夏季皮炎则是一种季节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时甚至被误认为是湿疹。”刘主任提醒,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农民等,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极易出现全身性皮肤炎症,需及时就医。
“每年暑假,日光性皮炎患者也特别多。”刘盛秀指出,很多家长会利用假期带孩子出门游玩,忽视防晒措施,导致被晒伤,出现红肿、脱皮,甚至类似湿疹的症状。她强调,防晒不仅是为了美,更为健康。“紫外线中的中波和长波对皮肤伤害极大,前者会引起急性晒伤,后者则会增加皮肤癌的患病风险。”
她还给出一些应急小妙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纱布浸湿冷水或冰牛奶湿敷,每次15分钟到20分钟,一天3次到5次。”她强调,急性期皮肤红肿、渗出时,应避免使用油性药膏,而应选择水剂或湿敷处理。“皮肤科有句话叫‘干的干,湿的湿’,意思是渗出期用水剂,干燥期才用膏剂。”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她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或弱效激素类药膏,必要时口服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