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安徽向前丨合肥包河区:“绣”好精细管理 “秀”出城市温度

夏日傍晚,家住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西苑的王桂芬提着刚买的蔬菜,在麦德龙合肥包河店西侧的街角公园歇歇脚。
谁能想到,就在三个月前,这片周边百姓休憩的区域,还是被建筑垃圾占据的“禁区”。
“以前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快走,现在满眼青翠,心情都敞亮了!”王桂芬的笑颜,折射出合肥市包河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深刻蜕变。
俯瞰包河区城区。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遮丑”变“治丑”
这片让王桂芬惊喜的绿地,曾是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疮疤”。两米高的蓝色铁皮围挡后,偷倒垃圾堆积如山,违规开垦的菜地杂乱无章。
今年4月,包河区常青街道城管中队联合社区重拳出击:清运垃圾千余吨,动员居民清理菜地,播撒草籽、铺设草皮。
“遮丑”变“治丑”,短短两月,封闭围挡化为通透栅栏,绿草茵茵取代脏乱荒芜,专人养护确保绿植成活率超90%。“开窗见绿”从此照进现实。
无独有偶,从这片绿地往南走三公里,在包河区采石路东侧平塘王村拆迁区,150亩荒地被硫华菊、波斯菊、百日草织成绚烂花毯。
“以前用围挡遮丑,如今主动治丑焕新颜。”包河区淝河镇干部李孟飞介绍。城管部门清运建筑垃圾后翻土播绿,更将生硬围挡换成透景栅栏,让居民仿佛步入花园。
俯瞰整治后的街角公园。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于管理。
自今年合肥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包河区以“精细”为“织线”,下足“绣花功夫”、拿出过硬举措,实现“难点”成“亮点”的“包河之变”。
“粗放”转“精准”
在包河区城管局执法科负责人刘建看来,“包河之变”源于一套缜密的治理体系。
为了让问题“浮出水面”,包河区成立区级专班实体化运作,城管、住建等多部门集中办公,“日督查、周通报、月调度”闭环管理,实现顶层设计“专班推”。
为了把问题“连根拔掉”,包河区领导带头“行走包河”,督查195个问题点位,“发现-整改-验收”机制直击痛点,完成一线攻坚“现场办”。
为了直击问题“病灶”,包河区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全区划分出779个网格,设置网格员1185人,日均处理案件1600余件,做到数据赋能“精准治”。
整治后的曙光路菜市场。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早高峰再不用人车争道了!”家住包河区送变电家园的居民王女士指着焕然一新的曙光路菜市场门前感慨道。
半年前的菜市场,是附近居民的“心病”。早上7点,卖菜的摊位占了半个车道,买早点的人排队到马路上,骑电动车的只能从人群缝里钻。
于是,芜湖路街道创新“劝导+整治”多部门联动:城管、交警、社区合力巡查,优化非机动车停放,还路于民,烟火气与秩序感在此和谐共生。
而放眼整个包河区,近两个月来,清理垃圾6642吨、拆除整改围挡530处、规范摊点8000余处次……数字背后,是民生需求的精准响应。
“独唱”到“合唱”
当然,城市的美,从来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独角戏”。
尽管这段时间高温难耐,但在包公街道的街角,总少不了68岁张阿姨的身影。每周六早上,她会穿上“红马甲”,带着小铲子,蹲在墙角铲“牛皮癣”。她的孙子也跟着一起拿着夹子捡烟头,“社区说我们这是‘祖孙兵’。”张阿姨笑谈道。
在包河区,像张阿姨这样的城管志愿者还有4900多名,他们清理卫生死角、铲除“牛皮癣”、修补公共设施,近两个月来开展了450余场环境整治,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让精细化管理渗透至城市“毛细血管”。
暮色渐浓时,包河区的街头亮起暖黄的灯。麦德龙西侧的街角公园里,老人带着收音机听戏;采石路的花海边,散步的人哼着歌;曙光路菜市场的摊贩收摊了,保洁员开始冲洗地面……
包河区城区风光。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细碎的场景,拼出了包河精细化管理最生动的模样。正如刘建所说:城市的变好,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每个“不舒服”都改成“舒服”,把每个“不方便”都变成“方便”。
这,就是包河区精细化管理的答案——用绣花的功夫,绣出城市的美、日子的甜。
点击进入专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