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以完善功能与提升服务为抓手,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双提升”勾勒城市文明图景

蝉鸣半夏,万物繁茂。7月3日,走进郎溪县郎川街道郎涛新村巷,眼前景象令人欣喜,昔日逼仄杂乱的小巷变得干净敞亮,车辆有序地停在新划车位上。墙面上,浮雕展示着当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诉说着郎川文化的韵味。
“以前巷子窄得很,路人、电瓶车都错不开身,下雨天更是‘一片汪洋’!”75岁的住户张继芳在这里住了近40年,对变化感触很深,“现在好了,积水没了,电线规整了,还有了文化墙,住得舒服!”张继芳老人的话道出了众多郎溪市民的心声。
近年来,郎溪县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始终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力解决“出行难”“环境差”等民生痛点。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补短板等66个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建设总投资达179亿元。完成宁芜路等4条城区主次干道焕新升级,凤居路等3条“断头路”全线贯通。G50改扩建、溧宁高速互通及连接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0条国省县道等级提升,改造总里程达73.1公里。持续推进17个小区绿化提升,新增城市“口袋公园”、零星绿地20余个,文化巷道20条,“转角遇到美”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新标配。
服务品质的提升,体现在细微之处的人性关怀。在大岩路农贸市场,农户徐力保对爱心摊位赞不绝口:“有水有空调,雨天淋不着,晴天晒不着,满意得很!”
这得益于郎溪县坚持“有力”与“有情”相结合。在实施街面秩序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过程中,郎溪常态化开展占道经营、农贸市场秩序等整治工作,既态度坚决、持之以恒,更结合实际、解决困难。在推进农贸市场管理中,为自产自销、“提篮小卖”等群体开辟专区,免费提供必要经营场所;在楼栋管理中,合理设置婴儿车、轮椅等临时停放处;动员城区60家机关单位和商家免费开放厕所。
点滴文明,汇聚成风。郎溪县通过创新实践,打造“郎溪县烈士陵园”等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7个“15分钟阅读圈”,组织“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活动3300余场,吸引近10万人参与,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制定“文明郎溪二十条”,完善村规民约,打造92个“新风堂”。选树各级好人5470名,含“中国好人”8名、“安徽好人”14名;开展“百姓评百奖”,表彰设奖人64人、获奖人84人。以“家有书香,门庭(厅)花香”为主题,表彰“两香家庭”1000余户。全县注册志愿者5.8万人,占常住人口18.2%,常态化开展“星期五志愿行动”“‘溪’望”等活动3484场次。同时开展“邻里节”等特色群众活动287场次,动员群众7.6万人次。
从一条小巷的蝶变到整个城市的精进,从基础设施“硬支撑”到人文关怀“软服务”,郎溪县以“功能完善”塑城市之形,以“服务提升”铸文明之魂,让“颜值”与“气质”、“体验”与“福祉”双提升,书写着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答卷。在这里,“转角遇到美”不仅是空间景观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记者 罗鑫 张敬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