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安保: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办法与路径

2025年初,合肥一中负责人封安保在《上海教育》上的一篇关于高质量教育与高品质人才的文章中说,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篇关于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引发了各界对合肥一中相关探索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合肥一中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活动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机器人队连续五次问鼎全国,连续五次赴美参加世锦赛,自2003年合肥市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来,全市100多名获奖学生中有50多人来自合肥一中。学校着力构建了以培育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术课程”体系,包括物理工程类、生化环境类、人文社科类等课程,旨在为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打开一扇扇亲近基础学科、深度了解科学技术的窗户。
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校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积极实践。2020年4月,试点举办强基实验班。2022年2月,根据高等学校和中学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常态化、制度化重大战略需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搭建跨学科、跨学段合作的新型高端育人平台——“杨振宁班”。
实践的背后是合肥一中“一核三轴”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支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价值引领、机制贯通、课程奠基三个“轴心”的啮合转动,实现对具有拔尖创新潜质学生的培育和引领。
在价值引领方面,学校把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通过“榜样示范激励、红色基因传承、课程思政建设”三个维度综合推进,把树立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融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校注重通过优秀校友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怀抱使命感投身科技学习中,学校利用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红色研学活动,用“音乐思政课”讲述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到改革,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青春使命与担当意识。
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阶段来看,高中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属于“早期培养”,基于高中学习时段特征,封安保介绍,学校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奠基和助力,努力做好四“发”:发现潜质、发展潜能;引发兴趣、激发志趣。学校一方面致力于做好面向初中教育衔接的“培”的引领工作,另一方面致力于建立面向大学教育的奠基与贯通的“养”的奠基机制。
合肥一中每年从生活指数、运动指数、心理指数、学习指数、参与指数、领导指数、创新指数七个维度形成《合肥一中学生发展指数》报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学校还开放学校科创中心STEAM课程资源,接受初中生到学校实地参观学习,与著名高校保持常态化密切联系,打通与高校学习资源通道,学生通过申请进入相关大学与博士、硕士一同学习和研究,推荐参加中国科协“英才计划”等青少年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明确学业发展方向。
2020年以来,以创建“双新”国家级示范校为契机,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合肥一中开发了兼具广度与深度、前瞻性与多元性的“基础+特色”“自主+拓展”的学科拔尖课程体系,学校将学科课程价值定位于基于个性需求、开拓学科视野、提升思维能力与锤炼意志品质三个渐进维度,采取分科培训、分层指导、分段授课的“三分”推进策略。
当下,合肥一中正在致力于搭建“中学+大学+学长”的三“学”智慧支撑学习平台,“中学”——自身打造的学科名师教练团队;“大学”——延聘国内著名高校专家学者组成“导师团”;“学长”——约请历届优秀校友组成“学长团”。同时将着力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协同交融,注重人文教育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的通识与奠基作用,培养“红专并进”优秀学子。(瑶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