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史诗新汴河③ |苦干,肩挑手扛“凿”天河

新汴河开挖场景模拟图。 记者 蒋帮煜摄
1966年11月,在贫瘠而坚韧的皖北大地上,一场撼天动地的治水战役正式打响。没有轰鸣的机械,没有充裕的物资,只有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一件件最原始的工具和一颗颗向水患宣战的赤诚之心。
30万治河大军肩挑手扛,在平地上硬生生“凿”出一条奔涌的“天河”——新汴河。一盏盏在草棚里点亮的煤油灯,一条条深嵌在河堤上的车辙,省下一口口粮食默默奉献的万千身影,共同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壮丽史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 实地勘探跑断腿
工程建设前期,技术难题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治河大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从实践中探索治河真理。
今年92岁的许纯一是原宿县地区水电局技术人员,也是当年治水工程勘探队的成员之一。提起当年勘探的艰难,老人依然思路清晰:“那时候许多地方没有路,走得都快累散架了,我们实地勘察了几条河流,涉及的公社、村庄大多跑遍了,为了得到精确的一手资料、获取翔实的数据,过程异常艰辛。但掂着记得满满数据的笔记本,看着搜集到的一本本厚厚的资料,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再累也值得了。”
“记得那是1966年5月底的一天,我坐车去砀山,遇到了滂沱大雨,找当地政府借了件雨披,一人去沱河上游的刘堤圈看水。带着地图,一路看一路走一路记。出了刘堤圈,越走水越深,越走天越黑……”回忆当时的情景,许纯一还有些后怕,“天上大雨,地上汪洋,家家都关门闭户,只能看到路两旁的树,看地图也不清楚自己在哪里,非常害怕。后来隐约看到有个穿着蓑衣拿着棍子的人,就不远不近跟着,一直走到村里找到了村干部,亮明身份才算真正安全了。”
还有一次看水,许纯一和同事带了两件救生衣,从萧县西关到萧濉新河瓦子口勘察,两岸都是山,只能从河里走。到了瓦子口,许纯一因为不会游泳上不了岸。“后来我都放弃了,想着躺在救生衣上随便漂吧,但是一想,不能垂直河岸往上,要顺着水流,利用水的惯性,最终在同事的帮助下脱了险。”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专家学者们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个轮子两个筐 上千斤土往里装
在宿州汴河博物馆,74岁的尚继军仔细阅读墙面上展示的每一行文字,看着文字旁的配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难困苦的时代。
“1969年,我作为回乡知青参加新汴河开挖工程,辛苦了一天回到草棚休息,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点着煤油灯,看着微弱的灯光就像看到了希望……”尚继军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30万治河大军迅速集结,奔赴工地。他们中有年轻力壮的小伙,有满怀热血的壮年人,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农。大家告别温暖的家,带着行囊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治水战斗中。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物资短缺,设备简陋。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械,治河大军就靠着一锹一镐、一辆辆板车,硬生生地在平地上挖出了一条大河。
“开挖新汴河是重体力活,当时我们推着小推车,两边各一个柳条筐,一个筐里上满土就要四五百斤,两个筐大概有上千斤重。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人在前面拉,没有前面拉的人,小车是上不去河堤的。”尚继军边比划边说,“我们一开始掌握不好小独轮车,经常翻车,后来慢慢掌握了技术,把车上的绊子往脖子上一挂,靠着身体的力量用巧劲才掌握重心控制平衡。”
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挖土,有的负责运土,有的负责夯实河堤,尽管寒风刺骨,手脚冻得麻木,但没有人喊一声累。“冬天穿的是解放鞋,衣服很单薄,非常冷,但是一想到解决了当时宿县地区的旱涝灾害,能为社会做了一件大事,大家干劲都非常足!”尚继军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们一个小队12个人住在一个小庵棚里,睡的大通铺,底下用玉米秸铺一层,上面用麦草垫一层,然后再铺上芦苇编的席子。睡到后半夜冻醒了,就在苇席上面再加点麦草。那时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精神上很富足,干活也非常愉快。”尚继军感慨地说。
自带工具自带馍 自筹经费挖新河
资金短缺是工程面临的又一难题。1966年11月开挖新汴河时,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宿县地区人民生活十分艰苦。水利建设上,政府采用国家补助和群众出工、自带工具相结合的政策,民工出工出力,所需数以万吨的物资、器材大多由群众自筹。
当年参加新汴河开挖的知青田裕民回忆:“那时候物资紧缺,村里的老百姓自己舍不得吃,都把最好的粮食全部省下来给挖河的民工!”
施工中,装卸、倒垛、搬运、扫垛底等每一道环节,以及后勤供应的粮食、煤炭等,但凡能自己干的就不花钱请人,能省下的就琢磨着尽量省下来。
宿县总队粮站营业员张群,不怕脏和累,白天卖粮送粮,晚上把售完面粉的袋子抖一遍,然后翻过来用刷帚刷净,三年共刷出面粉1780斤。
平山中队一期工程下来,节约粮食5.42万斤,价值3100元,全部上缴。
怀远总队工地上推土用的独轮车,原来是从河北省购买的,每辆需要40元,价格贵不说还不耐用。总队领导集思广益,从外地请来木匠和铁匠,自己买木料加工,每辆车成本只要30元,这一项就节约10多万元。
总队机耕队职工徐厚升在作业中发现,拖拉机因耕砂地犁尖损毁数量急剧增加,便琢磨着如何修理。他利用工休时间,和同事一起翻阅《农机维修手册》,反复试验,硬是自己动手把断犁尖一个个重新修好,一个月时间共修了850个犁尖,价值1万余元。
宿县闸枢纽工程,是在28名宿东煤矿工人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动工的。受这些工人的影响,工地上发扬“艰苦奋斗、爱厂如家”的孟泰精神,与唐河地下涵工地职工比赛回收旧器材,仅旧铁钉就收回4200多斤。
勤俭节约的例子不胜枚举。就这样,治河大军和群众一起努力奉献,每一颗螺丝钉、每一把铁锹都充分利用,绝不浪费分毫。这种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谱写了新汴河建设工地上最动人的旋律。
如今的新汴河,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灌溉、防洪排涝提供了保障,还成为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治水、团结奉献”为内涵的新汴河精神,永远流淌在宿州人民的血脉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征程中不断拼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赵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