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赋”于“民”丨“千亿产业”与“千亿之城”的双向奔赴

“勇当全省排头兵、挺进全国二十强!”今年,锚定新坐标的安徽省肥西县将高质量发展具化为“五比五拼”行动:比速度拼招商、比贡献拼服务、比担当拼创新、比成效拼品质、比作风拼实效。
这其中,优化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是核心战场。连续5年全省民营经济考核前列,助力民企,肥西锲而不舍。
即日起,人民网安徽频道联合肥西县委宣传部推出“藏‘赋’于‘民’”系列报道,解码肥西“5+X”产业布局中,如何将政策之“赋”、环境之“赋”、服务之“赋”,深藏于万千经营主体的活力之中,进而汇聚成挺进“全国二十强”的磅礴力量。
5月底,一款被称为“中国版劳斯莱斯”的豪华新能源车型——尊界S800正式交付上市。
这款由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甫一亮相上海车展便引发奔驰、保时捷、宝马等国际车企高管的浓厚兴趣。
彼时400多公里外,位于安徽肥西的尊界超级工厂内,1800台智能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实现连接、喷涂胶等关键工序100%自动化。
紧接着在6月中旬,一场围绕新能源汽车尊界S800的供应链专场对接会召开,2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合作基金负责人齐聚肥西,共同见证尊界量产、深耕政企协作、携手产业发展。
“招商引资要打有准备之仗。”正如肥西县投资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言,肥西并非偶然获得这一高端制造项目,而是基于多年产业布局的必然结果,“尊界项目的落地,标志着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从‘加工制造’到‘标准制定’的质变。”
“超级工厂”见证智造速度:从38天落地到分钟级下线
一款尊界S800,是肥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跃迁的缩影。
一组数据说明一切:总投资102亿元、用地1118亩的尊界超级工厂从项目签约到完成林地、土地报批,从拆迁清表到开工仅用时仅38天;342天全面进入工艺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全力保障完成“超级工厂”2024年三季度试投产、四季度整车正式下线的整体目标……
这种政企协同的双向奔赴,在尊界超级工厂的建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政府以“肥西速度”破除落地障碍时,企业则以“智造速度”回报信任。
尊界S800批量投产下线。肥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回溯发展历程,肥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因早在2010年就已埋下。当时,合肥成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车造车试点城市,2011年1月,江淮汽车585辆纯电动同悦轿车批量进入私家车市场,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创了全国纯电动轿车规范投放市场的先河。
这一前瞻性布局,为肥西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十余年发展,肥西已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2024年底,全县聚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近200家,其中规上企业97家,涵盖3家整车企业,产业链覆盖三电系统、汽车安全、底盘车身、内外饰件、智能网联等全领域。各企业达产后,肥西将拥有一条年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链。
“整零比”破局彰显产业深度:从1:0.35到全链闭环
当然,在竞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赛道上,肥西县并不满足于此。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肥西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痛点——“整零比”失衡问题。所谓“整零比”,即整车产值与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产值之比。在汽车产业发达区域如上海、广东,这一比例能达到1:1,而合肥2024年的整零比仅为1:0.35,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肥西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到,单纯追求整车产能扩张而忽视零部件配套,将导致产业链“头重脚轻”,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为此,肥西制定了细致的“产业图谱”,从上游材料到电池、车身、底盘等100多个主要零部件都被明确标注,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
尊界超级工厂。肥西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种产业链思维很快结出硕果。2024年,福耀集团与肥西签署协议,投资57.5亿元建设汽车玻璃及浮法玻璃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填补了安徽高端汽车玻璃领域产业空白。同年,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开启全面量产,年产20余万辆电动汽车底盘总成,生产技术对标德国标准。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肥西特别注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占全省6.4%。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为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如主营汽车安全系统的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产品已进入全球主流车企供应链。
这种增长态势,验证了产业链深度布局的战略价值。数据显示,2024年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10%,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21.7%。今年一季度,该产业产值增速更是高达51.2%,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
“铁三角”支撑锻造创新高度:从百亿基金到定制生态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绝非偶然,离不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精准的产业政策和活跃的创新生态构成的“铁三角”支撑体系。
在区位交通方面,肥西已进入“六上”时代——高铁上、高速上、高架上、地铁上、运河上、机场上。
随着4条高铁穿城,3横4纵高速环城,6条高架快速路串联成网,2条地铁贯穿城区,引江济淮通江达海,中派码头建设推进,以及新桥机场半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这种“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使其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点。
政策层面,肥西展现出战略定力和执行力。组建了一批产业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企业资本参与,助力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产业基金总数32只,“基金丛林”规模突破300亿元。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带来了显著回报:2025年一季度新招引50个重点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11亿元,居合肥五县市首位。
创新生态的培育更显肥西远见。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大、安徽大学等科研院所,肥西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截至2024年,全县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9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10家,数量位居全省县域首位。这种创新浓度,使得肥西能够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肥西独创的“量身定制”产业园模式。以华霆动力为例,肥西为其定制了8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企业全程参与设计,以租赁模式入驻,大幅降低了重资产投入。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线。肥西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种“政府筑巢+企业引凤”的双向奔赴模式,正在肥西形成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带着核心技术而来,政府则报以更精准的服务。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王扬感慨道:“合肥的基因就是对企业非常好,我们企业有更多资金集中在研发和生产端,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如今,这场“千亿产业”与“千亿之城”的双向奔赴,还在肥西上演着生动实践——政府以政策赋能企业成长,企业以创新反哺城市发展,二者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正如肥西县委书记沈校根在近日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题招商推介会上表示,“首位产业”要有“首位担当”,聚焦“5+X”产业布局,肥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专班将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深耕产业链,塑造新优势,全力拼抢优质项目,以“首位力量”作出“首位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