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科里科气”炼成记

走进合肥,“科里科气”扑面而来。
量子通信、云印章等量子创新应用融入日常办公,公园里的无人巴士招手即停,无人机配送“空中外卖”即刻送达,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平均70秒做一杯咖啡,还能端上写字楼……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五年,“科里科气”已逐渐成为合肥的鲜明标识。日前,人民网“行进中国”调研行走进这片“创新的天地”,看“科里科气”是如何炼成的?
先从一部手机说起。
“它的奥秘全在一张量子安全SIM卡。有了这张卡,并开通量子业务,普通手机就能实现加密通话。”合肥高新区中电信量子集团展厅内,讲解员拿起一部量子手机,演示着量子密信密话的操作流程。
量子密话/量子密信。人民网 陶伟摄
“有了量子加密技术,手机的消息、语音、视频、文件、会议等通信能更安全。”工作人员表示,该应用已在政务、应急、金融等领域接入上百个应用场景,用户规模突破520万,服务单位超3000家。
“科里科气”的炼成,离不开原始创新。
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合肥高新区云飞路诞生了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
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近年来,合肥量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数量居全国前列;量子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诞生占全国1/3的量子科技企业。
再来看一架无人机。
临近中午,伴随一阵螺旋桨轰鸣声,合肥市包河区中国视界产业园内,一架无人机缓缓降落。几公里外商场的一份外卖,转瞬即达。
迅蚁科技配送无人机正在降落。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这样的低空场景,在合肥屡见不鲜。
“2024年落户以来,累计开辟航线近百条,建成无人机物流起降点近40个,常态化运行飞行累计上万架次。”迅蚁科技华东区域总监苏瑞霞如是说。
“科里科气”的炼成,离不开场景创新。
2023年以来,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和市场化场景服务公司,加快构建全链条场景服务体系。
拿低空经济来说,合肥不只“飞架”起百条“空中高速”,还打开了高速长航时巡检、载人观光文旅等十多类应用场景。
合肥还规划,未来将在5个旅游景点、都市商圈、科技产业园布局“3分钟飞行圈”;并建设5条“15分钟联运线”,实现超30个eVTOL起降点的落地。
最后来看人形机器人。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只见经研发人员一番操作,一款“盲走”的人形机器人顺利爬上楼梯、再下斜坡。
“这是我们首款通用型安全人形机器人,名叫Z1。”零次方机器人创始人闵宇恒表示,Z1集成先进的硬件架构与AI智能算法,能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娱等行业,以及厨房、展厅、酒店等多种场景。
零次方人形机器人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人形机器人。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零次方人形机器人出彩的背后,源于一支清华00后团队。
让人惊讶的是,成立不到半年,该团队却已获数千万元订单,今年更是志在实现超500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落地。
“科里科气”的炼成,离不开“养人”沃土。
2024年,合肥新招引博士后研究人员超1100人,新增高层次人才超7000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均创历史新高。
人才涌入,是因合肥“养人”。
无论中电信量子集团这样的“乔木”,抑或零次方机器人这样的“苗木”,他们的茁壮成长都需要创新生态的呵护。
“选择这里,正是因为合肥有科大硅谷这样的平台。”闵宇恒介绍,虽然企业今年才落户科大硅谷中国视界园区,却已在融资等方面获得支持,科大硅谷还帮助公司对接合肥大数据公司,解决算力需求。
“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科大硅谷成立两年多来,已汇聚创新创业人才超7万人,以合肥市1%的建成区面积新增了全市23%的科技型企业。”科大硅谷平台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龙介绍。
(唐维红、张磊、陶伟、陶涛、苗子健、陈曦)
点击进入专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