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网罗天下>>热评网论

芜湖徽商廉洁理念及时代价值

2025年04月02日14:4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芜湖,是一座古老的商埠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南依皖南山系、北临江淮平原,居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位置,许多徽商从此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芜湖素有“徽商门户”之称,徽商是芜湖这座城市的特殊记忆。发掘、传承、弘扬芜湖徽商廉洁理念,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营造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对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徽州文化、徽商与芜湖

古代徽州包括“徽州府”和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等六个县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一带。徽州文化发端于古代徽州地区,是我国传统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形成学成一派、商成一帮的体系。徽州人多地少,自古号称“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徽州人迫于生计,以商代耕,组织队伍将本地物产沿水路运出徽州,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徽州商人群体,逐渐发展成为与晋商并称的中国两大商帮之一。徽州商人既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着灵活变通的商业思维,具有亦儒亦贾、贾而好儒的鲜明特点。徽商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非常重视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由此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徽州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徽商对徽州文化长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徽商以全国为市场,多方从事商贸活动,“足迹几遍宇内”,形成“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徽商走向全国的重要古道有两条,即徽杭古道和徽扬古道,芜湖就是徽扬古道上的节点城市,是徽商远处经商、走向全国的跳板之一。往返徽州与芜湖,可以从芜湖沿西津河(水阳江)乘船至宁国河沥溪,然后登岸南行,越丛山关,入绩溪达歙县;还可以从芜湖沿徽水(青弋江)乘船至泾县,然后登岸南行,经旌德,越新岭关,入绩溪达歙县。青弋江被誉为芜湖的“母亲河”,是一条有故事的江。许多徽商沿着青弋江来到芜湖,他们或为行商,或为坐贾,或列肆街衢,或经营作坊。明代徽州人汪道昆说:“吾乡去芜阴(芜湖)四百里而近,乡人贾者,往往居芜阴”。阮弼、张小泉、汪一龙、胡天注等徽商在芜湖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故事。

芜湖徽商的廉洁理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博大精深。李洪峰先生《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一书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概括为八个基本理念: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法治、勤政、节用、教化。“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芜湖徽商以德为基、以教为先、以勤为本、以义取利、以信处事的经商之道和处世之道,饱含着优秀传统廉洁理念。

乐济乡梓、卫国安民的家国情怀。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熏陶下,许多徽商都有一种社会担当,他们爱国爱家、慷慨捐助,家国情怀深藏心底。徽商不论走得有多远、生意做得如何兴盛、资本积累得如何雄厚,他们始终不忘故乡徽州,捐资办学、修桥补路,至今仍有“草鞋桥”“蓑衣路”等徽商小贩公益之举的遗存。寓居芜湖的徽商以芜湖为驻地,或坐贾芜湖,他们视芜湖为第二故乡,积极投身芜湖建设。明朝中叶,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徽商积极捐资抗倭,彰显浓浓的爱国情怀。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自杭州入徽州,寇南陵,窜犯芜湖,在青弋江南岸大肆焚掠,官吏束手无策。在芜湖从事浆染业的歙商阮弼挺身而出,组织商民数千人为义勇,协力守御,斩获倭寇一人,迫其溃退,使青弋江北岸免遭浩劫。明代芜湖由于没有城墙防范入侵,官库曾两次被盗,社会治安难以稳定。万历三年始议筑城,歙商徐行路担任工程主持人,官府“委任其事,迄底于成”,他还“捐千金独造南城井干之楼”。阮弼也积极参与筑城工程,“扶义倡众”,“以身为版筑先”,结果“城完而坚,如期而告成事”。万历年间,县城南门外的浮桥被木排撞毁。天启年间,歙商汪伯爵倡捐重建,“新造方舟二十艘,垫以平板,匝以巨槛”,便于两岸行走,被民众称为“便民桥”。

求知重道、崇儒重教的教化思想。徽州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美称,历朝历代文人学者和状元进士辈出。“承先裕后,励学为先。”徽州人心中求知重道、注重教化的观念根深蒂固。读书求知,是徽州人对子弟的一贯要求,宗族、家庭都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是徽州乡村普遍现象。《绩溪县南关许氏惇叙堂宗谱·家训》“读书的贵重,无非他知道伦理。”“况一族子弟,无论将来读书成名,即农工商贾,亦须稍读书本,略知礼义。”可以看出,徽州家训中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明理做人,希望培养出的孩子能明白道理、德才兼备。朱熹读书论的核心也是引导读书人“做德才兼备的人”。清代歙人江羲龄在芜湖从事小本买卖,供儿子江有容读书。父子二人同栖于冷庙之中,生活十分艰难。其子每夜挑灯诵读,深夜不休。有人劝他说:“你已穷得家徒四壁,有个儿子年富力强,正宜令其经商,以解目前之困,何必读书!”羲龄回答:我的先辈“世守一经,策名清时,苟不事诗书,而徒工货殖,非所以承先志业”。徽商把“事诗书”视为“承先志”,极其重视子弟的文化素养。据许承尧《歙事闲谭》记载,仅清代寄籍繁昌、芜湖的徽州人得进士者达5人。徽商积累资金后,不仅重视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也大力资助侨居地教育,兴资办学。清康熙末年,在芜湖的徽商投资兴建了“徽州旅芜公学”,供在芜湖的徽州人子弟就读。还有,绩溪人汪孟邹开办芜湖科学图书社,除销售教科书外,还有新书报、新杂志,甚至发行大量外地进步书店出版的新书,在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成为芜湖乃至安徽革命运动仁人志士的聚会地。

勤勉简朴、节俭用度的勤俭精神。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语有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徽州人注重以勤养廉、以俭养德。徽州楹联记载“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绩溪积庆坊葛氏族谱·家训》“人之处家在于勤俭。盖勤以开财之源,俭以节财之流,此生财大道也……故子孙必须勤俭,方能不坠家声。”这些楹联、家训都告诫子孙后代开源节流、勤俭持家。徽谚有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除读书出仕外,一般徽州人大多以做小生意谋生,克勤克俭,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发愤图强,逐渐由小贾,进而中贾,终成大贾。著名学者胡适曾深有感佩地赞美徽商为“徽骆驼”,徽商就像默默行进在大漠之中的骆驼,有一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任劳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歙县溪南江氏族谱》记载: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歙人江才,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后来,与兄赴杭,开了一家小店铺,出售盐米杂物,然因本小利薄,仍不足以奉亲。江才决心远游,奔达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逐什一之利,果然资本越积越累,到他四十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巨商。大盐商鲍润直初“习贾”时,也是做了多年学徒,后来才独自经营而起家的。

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念。中国传统儒家总体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孔子强调“见利思义。”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朱熹认为“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 换言之,在“循天理”“惟仁义”前提下,“利”乃“自然之利”,因此“义即利”,“义”“利”是一体的。出于对现实人性的考量,他分外强调不得专以“利”为事,要求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徽商把经商称为“做生意”,认为是一种谋取生存的手段。经商固然要取利,但是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求生。朱熹亦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在儒家看来,求生则为出自仁心的行为。徽商求利,但他们的信条是“取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明代休宁人汪平山在安庆、潜阳、桐城等地经营粮食生意。正德年间,闹饥荒,粮价猛涨。此时,汪平山蓄积了大批谷粟,若按时价抛出,可多获利数倍,但汪平山不愿乘人之危牟取暴利,而是将所积之米“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帮助众人渡过难关。徽商恪守应取之利,不收不义之财。歙人汪应鹤在前往芜湖经商的路上,“于泾邑路侧,拾得遗金数百两”,为尽快归还失主,不顾自己生意繁忙,“坐待失者还之,其人欲分金以谢,应鹤不受。”

货真价实、以质取胜的诚信品德。《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作为商业道德的根本。相传小伙子出门前,老母亲总会让他带上3根绳子叮嘱道:“一条绳子爬山涉水,不畏艰难;一条助人为乐;最后一条讲究信誉,做买卖哪怕自己赔了,自杀而死,也不能坑人。”这就是徽商的家风,也是徽商成功的秘诀。民国初年,在芜湖长街有一家著名的布庄,名为共兴布店,其创始人为黟县商人吴绍伊。吴氏出身贫寒,仅读了几年书,恪守“诚实守信”四字为做人、处事之根本。他给布店确立的宗旨就是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徽商不仅以诚待人、以信处事,而且非常重视商业信誉,以质取胜。胡开文墨店的创始人胡天注,为确保“徽墨”货真价实,永不变质,在分家的《胡氏阄书》中规定:分家不分店、分店不起桌、起桌要更名。胡氏墨店在全国分店林立,但并未各自起桌,各行其是,保证了墨锭质量,也保护了“胡开文”金字招牌。休宁人汪一龙,万历时迁居芜湖,在西门大街创办永春药店。《芜湖县志》记载“垂二百余年,凡九世皆同居。慎选药材,虔制丸散,四方争购之,对症取服,应效神速。”他的药材不但驰名全国,还远销海外,“每外藩入贡者,多取道于芜,市药而归”。

芜湖徽商廉洁理念的时代价值

徽商在芜湖打拼多年,他们的人格魅力、经世智慧、处事品行,至今闪耀光辉,是芜湖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徽商优秀文化,弘扬徽商廉洁理念,让干部因觉悟而“不想”,让社会因风清而气正,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和向善向上的社会生态。

对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具有促进作用。自古以来,官商两道,各行其道。官者,治理国家,为民谋福;商者,经营产业,为国家创造财富。“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徽商与官员之间许多报效相结、学识雅交的传世经典,给人启迪。我们要传承徽商廉洁理念,弘扬他们的义利观念、诚信品德,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商之道,以义利塑廉,以诚信守廉,着力减少社会的行贿、围猎之风。芜湖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严肃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推动官商交往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建设清朗社会风气具有推动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着党风、政风、社风,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个社会的良好风气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徽商廉洁理念,是徽商家风的生动体现。徽商风流数百年,无论兴衰,无论成败,始终坚韧不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与他们孝亲、教子、修身、友爱、睦邻、交友、勤俭、诚信、创业、守法、助人、义行等良好家风是分不开的。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我们要努力培育优良家风、弘扬优良家风,进而培育出好的村风、乡风与民风、社风!芜湖“城市书房·包公书苑”收藏家风家训类书籍1050册,以“书苑+书角”“线下+线上”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市民,并将清廉家风故事、楹联、警句等嵌入“蕪小園·口袋公园”,全方位营建崇廉尚廉社会风气。

对领导干部官德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安庆桐城市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相互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无独有偶,徽州黟县西递人胡文照辞官归隐后,在修缮祖屋时,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在门额上题写五个篆体字“作退一步想”,告诫子孙要懂得谦和礼让。这些都是张英、胡文照等人讲究德治的范例,也是他们官德的体现。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传承徽商廉洁理念,弘扬他们的家国情怀、勤俭精神,以入世促廉,以勤俭养廉,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培育“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为政品行。芜湖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深化以案为鉴,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深刻汲取典型案例中暴露出的家风不正教训,过好家庭关、亲情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纪宣)

(责编:苏恒、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