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红茶绿又一春

“139号郭桂红,2斤4两;128号胡花香,1斤8两;178号张有兰,2斤2两……”午饭点刚过,来到茶园,老远处就能听到采茶工过磅称重的吆喝声。
“当天茶叶当天加工,春茶抢的就是一个‘鲜’字。”简单扒拉完几口饭的钱小明,顾不上休息,时不时捧起一把鲜叶,仔细端详,查看茶叶品质。
春风拂绿、春茶吐翠,时下正值茶叶采摘的黄金时节,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旺季。
迎着晨光,新茶吐绿樱花绽。宣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周王镇象鼻山的宣城市火红茶叶种植家庭农场,早上6点开始,就能看到漫山新绿绘丰收的场景:采茶工们头戴斗笠、腰挎竹篓,指尖轻捻,将鲜嫩的一芽一叶“收入囊中”。
“3月22日开采,受前期低温天气影响,今年采摘时间比往年推迟了10天。”钱小明说,“明前龙井和白茶芽头小、产量少,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品质,平均下来一天可出鲜叶1200斤左右。”
不同于传统茶园,钱小明的家庭农场,主角不仅是茶,还有如烟霞般缀满枝头的樱花。在这里,樱花肆意地开,茶叶肆意地长。用他的话来说,“樱花烂漫、茶园翠绿,是独属于春日的色彩。”
为此,钱小明还给茶园取了个唯美的名字,茶樱谷。顾名思义,茶樱共生,樱花开了,茶山就成了诗。
今年50岁的钱小明,早前从事的是苗圃,2018年才流转山场开始种茶。
“樱花花开和茶叶采摘几乎同期,两者结合,不仅观赏性提高,经济价值也能得到互补。”三言两语,钱小明道出了茶园里种樱花的原委。
樱红茶绿又一春。宣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樱花之美,不止于视觉。
钱小明补充道,樱花树与茶树共生,根系在深处交织,花期授粉,是茶园生态链的重要一环,花期过后,落叶化作有机质还可滋养土壤。
在他看来,早樱花开与龙井采摘相遇,晚樱花开与白茶采摘相逢,采茶人穿梭于茶园与林间,高空俯瞰,就如同五线谱中灵动的音符,谱写出春天的序曲。
从荒山种树到开山种茶,多年来,当地的茶树经济,不仅绿了村庄,而且富了村民。
“前些年行情好的时候,一亩茶园收入可破万元,即便这几年市场回落,平均下来亩均收入也有三四千元。”价格有涨有跌,但钱小明依旧看好茶叶前景,250亩龙井,150亩白茶,忙完采摘季,就进入修剪期,“只留20公分高的茶桩,这样一来,每年冒出的都是新叶,为来年上新打好基础。”
茶农樱花树下采春茶。宣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和苗圃打过多年交道的钱小明,说起茶樱共生模式,那是聊到了老本行。他告诉记者,目前自有的400亩林茶园,打造的是生态立体的复合林业。山场上层套种早樱和晚樱,中层栽植白茶和龙井,下层种上玉兰和鼠茅草,一到春天,既养眼,又养人。
“套种最大优势就是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实现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通过以草制草,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钱小明侃侃而谈。
眼下,春意上枝头,在茶樱谷,茶的绿、樱的粉、玉兰的白,每一种颜色都是自然的馈赠。
“今后不仅要卖茶,还要卖风景,向着茶旅融合的方向大步迈进。”钱小明憧憬道,现在人工智能特别火,也期待赋能茶叶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一片叶子带富一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