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地市新闻>>淮南

《六姊妹》中的老淮南故事系列⑦:明月何曾是两乡——听江都人讲述援建淮南的故事

2025年03月12日15:47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1962年秋,何家丽跟随祖母来到淮南,开启了六姊妹跨越50年的悲欢离合。何家的烟火生活在银幕上绽放,而这段家庭史诗,还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集体记忆。​

一纸档案:174个家庭的千里奔赴​

在江都区档案馆,有一份尘封了50多年的通知。在这份《关于支援淮南174名亦工亦农基建工人有关户口、油粮迁移问题的通知》背后,是174个家庭的命运转折。​

上世纪60、70年代,淮南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城市,煤矿、电力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专家、工人和知识分子参与建设。1949年淮南解放时,淮南矿区人口为202019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淮南人口就突破了百万大关。这其中的增量,区划调整和移民来的人口就占了绝大部分,淮南也因此被称为“移民城市”。​

为支援建设,50年代末期,江苏扬州专区就通过劳动部门向淮南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仅1958年至1962年间,就约有2.1万名江都人踏上了援建淮南的征程,他们中有67%是举家迁移,怀揣改变命运的期望,从“江北第一县”走向了陌生的工业新城。​

浦家两代:献出青春献子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淮南煤炭大规模开采。随着一批新矿的相继建成,现有运力远远满足不了运输需求,修建新的铁路迫在眉睫。1976年,江都人浦天成作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中铁四局)的筑路工参建淮南铁路线,九龙岗、大通、洞山(现名淮南站)、黑泥洼(现名淮南西站)等近10个火车站和沿线铁路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在女儿浦金萍的记忆中,机械化低下的上世纪70年代,一头挑着行李,一头挑着工具,走到哪儿就在泥巴糊的活动房里安家,是父亲工作的常态。每天总在抡洋镐、卸道渣、扛水泥的父亲,手上布满厚厚的老茧,经常脏得让自己认不出。即便如此,父亲也从未叫过苦,而是把获得的每一份荣誉和奖励视若珍宝,时时告诫姐弟俩要踏实努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1982年,19岁的浦金萍和弟弟浦康荣先后追随父亲浦天成的脚步落户淮南市田家庵区。浦金萍考入铁三处子弟小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弟弟浦康荣则拿起焊枪,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先后参与京沪高铁、肯尼亚电气化铁路等多个重点项目,在飞溅的焊花中延续着家族与钢轨的羁绊。​

王三定与张莉莉:铁轨上的爱情注脚​

1979年,江都人王三定第一次踏上淮南的土地。2010年退休时,他已为淮南铁路建设奉献了30多年。他与妻子张莉莉相识于铁轨之上,也因铁路建设相知相守、相濡以沫。​

身为机修工,王三定关于淮南的绝大多数记忆都与筑路相关。工人三班倒,机械不能停,哪里机械出了问题都得顶上。白天黑夜吃住在线上的他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嵌入庞大的建设系统。妻子张莉莉同样忙碌,浇道板、挖土方、扛枕木,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年轻时候的两个人,很多时候一周见不着一面,每每留下家中擦肩而过的遗憾。​

如今,老两口均已退休安享晚年。除了乡音未改,生活方式已经和地道的田家庵人没有区别,早晨喝碗牛肉汤,晚上跳跳广场舞,隔三差五约着老伙伴去淮河岸边走一走,远离了当年的艰辛与拼搏,留下历经岁月洗礼的宁静和幸福。​

淮南与江都:风月同天山河共远​

站台上,南来北往的列车呼啸而过,带走的是岁月,带不走的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情谊。江都人援建淮南的故事,是那个年代无数建设者的缩影。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体的奋斗与拼搏,更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当年那批江都人或许未曾想到,他们用磨出血泡的双手,不仅托起了淮南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脊梁,更在江淮大地上种下了“四海一家”的精神火种。(杨洁)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