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地市新闻>>淮南

《六姊妹》中的老淮南故事系列⑤:田家庵医药行业的前世今生​

2025年03月12日15:40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随着《六姊妹》故事线的深入,展现了上世纪淮南市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上世纪中期,淮南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确立了以煤、电、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医药行业作为化工行业的关联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并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田家庵区始有中成药加工,这是淮南市医药工业的开端。​

1958年,淮南市第一制药厂组建,生产小儿奇应丸、六神丸等药品。​

1970年,由淮南市酱园厂分离出来的味精厂试产土霉素碱,后生产卡那霉素取得成功,遂成立淮南市第二制药厂。​

1970年9月,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制药厂兴办,生产大输液、安妥明和小品种制剂,并于1975年移交地方政府,这便是淮南市第三制药厂。​

淮南市第一、二、三制药厂分别创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形成第四、五、六制药厂。​

1988年,淮南医药工业完成产值9204万元,利税905.84万元。​

1995年,制药企业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生产设备近4000台。当年完成工业产值81034万元,利税1892.14万元。医药工业发展成为淮南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1996年5月,医药集团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安徽淮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同年,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工业产值9.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近8亿元,利税2260万元,出口创汇1400万元,均位居全省同行业第一。商业销售25455万元,实现利税701万元,在全省同行业名列前茅。​

1998年12月,淮南三药厂、淮南六药厂分别更名为国药集团国怡药业有限公司和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

1998年下半年开始,医药行业在市场激烈竞争压力下,产品低水平重复、缺乏龙头企业、企业外向度低、融资能力差等缺陷纷纷暴露,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差,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医药行业坚持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实行“一厂一策”,进行企业重组。​

目前,前身为市三药厂、原名国药集团国怡药业有限公司现名为安徽东盛制药有限公司仍旧在田家庵区内。它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原料药生产基地。公司主导产品远销欧美、非洲等市场,其中氯硝柳胺是与德国拜尔长期合作产品,产品质量得到海内外客户一致好评。(吴喆敏)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