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幸福答卷”系列报道之一
安徽滁州:一路“童”行 护“未”成长
“妈妈,明天我还要来幼儿园。”
11月22日,周五下午5点半,在滁州市实验幼儿园南园部门口,家住滁州市润熙府小区的张莉,看到孩子一边恋恋不舍地走出来,一边嘟囔着。
“明天是周六,咱们过两天再来吧。”张莉笑着告诉孩子。
作为省一类幼儿园,滁州市实验幼儿园备受家长青睐,被滁城人亲切地称为“小红花”幼儿园。今年9月,新建的滁州市实验幼儿园南园部正式开园,首批120多个孩子在这里享受到了优质的学前教育。
虽然人数不多,但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幼儿园没少下功夫。
滁州市实验幼儿园南园部举行的活动。张泉摄
记者在幼儿园内看到,从室内到室外,“家”的元素被融入其中,一方面能让孩子们用触觉感受自然,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缓解与父母分离的焦虑。
而在教学和游戏上,幼儿园打造课程、环境、教师三位一体的园所文化,实施生活化、游戏化的园本课程,为幼儿提供自然、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这样,老师能够更好观察和照顾到每个幼儿的情绪和感受,也能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回应,既增加孩子们安全感,也可让孩子们喜欢上老师,爱上幼儿园。”滁州市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孙彩霞说。
如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好上学”转向“上好学”。滁州市紧盯这一民生期盼,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
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薛姗姗介绍,2024年滁州市新建、改扩建9所省民生工程公办幼儿园。截至秋季开学,滁州市共有277所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托班幼儿1200余人。全市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占比超过40%。
儿童健康成长,不仅事关孩子的成长安全,更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今年5岁的小雯,因为父母平时工作忙碌,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爷爷老杨照顾着小雯。但是小雯从小很少说话,只会“咿咿呀呀”地表达想法。
“每天都教她喊‘爷爷’,但是四五岁了,还是不会说这两个字。”老杨说,一直到上幼儿园,小雯还不会主动表达,但老杨和家人们都觉得是“贵人语迟”。
直到去年年初开学的时候,在老师的提醒下,老杨带着孩子来到南京检查,结果小雯被诊断为孤独症。
“听到这三个字,人都懵了。”老杨说,当时心中更多的是内疚和懊悔,没有早点带孩子来检查。
于是,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老杨每天都带着孩子来到残疾儿童定点机构做训练,风雨无阻。“起初以为课程费用会很贵,但是在区残联的补助下,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花费。”老杨说。
南谯区启程儿童康复发展中心,老师带着孩子做康复训练。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作为南谯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在滁州市南谯区启程儿童康复发展中心,记者看到有600多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
“0—6岁是干预治疗残疾儿童的关键期。”南谯区残联康复股负责人李刚介绍,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南谯区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对于7—16岁的儿童,则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给予救助。
今年,滁州市还将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纳入50件民生实事,为1969名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救助。孤独症儿童每人每年康复训练补助费用不低于18000元。
除了残疾儿童救助,在滁州,一次精准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为宝宝健康人生开端“加码”;一次有效的窝沟封闭,让孩子受益终生;一所充满爱的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成长沃土……
盘点2024年滁州民生实事的推进过程,正是一个又一个优质普惠的服务内容,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亲子家庭的生活烦恼。办最“实”的事,满足最“实”的需求,为每一个孩子做好家门口的“成长守护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