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新丨池州贵池:变废为宝 边角料里炼真金
作为安徽的“首位产业”,汽车产业正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150.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62.1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退役潮”也接踵而至。2024年7月,安徽省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汽车办等关于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在安徽打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群。
走进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池州西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过浸出、提纯等12道工序后,动力电池中最具有“价值”的锂、钴、镍等被提取出来。
最具“价值”,这不仅单纯指这些元素回收单价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应用电池回收技术后,锂、钴、镍等金属将再次成为新能源电池生产的重要原材料。
西恩科技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对退役动力电池,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应用到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另一种方式是将废旧电池回收,将其中高价值金属提纯,作为原材料再次应用到动力电池生产中。”西恩新材料人事总监荣凯峰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迎来一批“退役潮”,对动力电池的处理回收,也将成为新材料产业领域的新赛道。
十年前,西恩新材料落户池州贵池区,当时企业的主业还是传统矿石提炼,“安徽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池州市和贵池区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新材料产业方向进行创新和技改。”荣凯峰表示,技术创新让公司有了新的思路,从过去单一的矿石提炼切换到动力电池回收这一细分赛道,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衔接融合。目前,公司研发团队已突破100人,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3%以上。
通过技术创新,贵池区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应用研发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贵池区位于长江南岸,南部地区与黄山山脉相连,皖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竹林快速生长提供条件。放在以前,成片成片的毛竹或是被村民砍去做家具,或是烂在山地里,经济价值很低。
竹吸管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山里毛竹现在有了大用处。在贵池区支持下,村里建起2座竹材料生产加工基地,每年能加工3500吨的毛竹,不仅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梅街镇毛竹加工基地负责人胡德胜介绍,每年旺季,加工基地都要雇佣40多名村民对毛竹切割加工,送往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在那里,一棵棵毛竹最终变成一根根竹吸管销往海内外。
走进鸿叶集团生产车间,近百台设备正开足马力,竹吸管、竹刀叉、竹勺子等产品源源不断从流水线上产出。
“贵池区毛竹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代建厂时,企业也是从做冰棒棍、竹签等产品起家。”公司负责人殷明亮介绍,竹子属于草本植物,生长速度快,通过“以竹代塑”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1吨竹制品替代塑料产品,可减排6吨二氧化碳,照此估算,公司生产的竹制品每年可以减少几十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殷明亮自豪地说。
池州企业用毛竹作为原料生产的竹吸管。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都知道竹制品环保性更好,但想与传统塑料制品抢占市场,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竹制品的生产成本。
2017年开始,鸿叶集团先后聘请4个博士团队,耗资上千万元,成功研制出竹吸管自动化生产设备,开始大批量生产竹吸管。地处贵池区这片竹资源富地,加上高自动化加工设备,让竹吸管、竹筷等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下降,鸿叶竹制品在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公司还投资15亿元筹建240亩以竹吸管、竹制拼接筷、竹制雪糕棒的“以竹代塑”产业园,汇集以及研发和生产各类“以竹代塑”新产品,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40亿元。
为废旧动力电池赋予新生命,将不起眼的毛竹开发成近10亿元的产业,曾经不起眼的工业生产“边角料”,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迸发新动能,在贵池区炼出“真金白银”。
据了解,今年以来,随着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启动,贵池正紧抓机遇,大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十四五”以来,贵池区已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53个,完成技改投入130.5亿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