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共聚消暑空间 添彩文化生活
炎炎夏日,酷暑难熬,何处纳凉?
在马鞍山,有这样一些地方,它们隐于闹市中,飘出一缕“静谧书香”;它们藏于老房子里,融合时代记忆,古色古香;它们置身于大街小巷,让知识、文艺、休闲等触手可及,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粮仓”。
它们,正以城市悦书房、文化驿站等为名,构建起集公共阅读、文艺普及、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凉爽幽静的舒适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市民消暑纳凉、丰富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文化“触角”不断延伸
夏日的清晨,市图书馆门前已经排起长队。一开门,大家便有序进入,有的人很快挑中书籍沉浸于书海,有的人则寻觅一个安静角落自习。阅览室、自修室内,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在享受着知识的洗礼。
穿过书海,稍作歇息,电影放映、公益课堂等活动缤纷而来,为读者们奉上多道文化“大餐”。时至傍晚,白天紧张忙碌的市民走入其中,开始享受独特的夜间阅读体验。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市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启“夜读”服务,多点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柜,将服务的长度不断拉伸。
相较于市图书馆,坐落于创客+文创园内的麦书阁要小很多。推门而入,满墙整柜的书籍,拾阶而坐的读者,搭配上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和淡淡的咖啡香味,一切都恰到好处,洋溢着浓浓的“悦”读氛围。而楼上,DIY空间、影视播放、文艺沙龙等功能齐全,让这个“小空间”衍生出“大功能”。
目光从城市转向农村,在濮塘农民文化乐园,小麦、高粱成为“饰品”,村史、村规展于“四墙”,图书阅览室、文化道德讲堂、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惠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夕阳西下,村民们陆续而来,或读书看报,或唱歌起舞,或泼墨作画,文化馨香浸润心田。
文化阵地提档升级,不变的是服务大众的社会角色。近年来,马鞍山市将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文化惠民、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按照“布局科学、规模适当、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分阶段、有计划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浸润群众的美好生活。目前,全市47个乡镇(街道)、512个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
文化“菜单”更加丰富
7月23日上午,一场“开启时光之旅 探寻文化遗产”活动在当涂县经开区悦书房拉开帷幕。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当涂县多艺坊,跟随着非遗传承人的脚步,开启一段妙“布”可言的非遗溯源之旅;走进当涂县博物馆,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来到当涂县民歌艺术馆,感受地方民歌的魅力。“这个活动让我对当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有意义。”活动结束,小朋友刘欣妍依然意犹未尽。
在和县香泉镇综合文化站,辅导作业、心理疏导、知识科普、手工制作,志愿者们的到来让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有了更多色彩;7月27日,一场“奋进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少儿故事会展演将在和县图书馆举行……
随着文化供给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早已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对此,马鞍山市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突出便利性、服务覆盖面,融合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科普教育、文艺沙龙、影视播放、公共社交等功能,打造更多群众身边的新型“文化客厅”。
今年,马鞍山市聚焦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和服务提质增效,计划建成50个具有公益性、综合性和特色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马鞍山市已完成30个公共文化空间功能优化工作。下一步,马鞍山市将加强工作调度,补缺补差、精益求精,高质量完成空间建设和评估各项任务,加快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记 者 邓婷 通讯员 李敬华 程 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