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沿着高速看安徽丨当好“筑路人” 畅通“大动脉”

人民网记者 周坤
2024年07月12日15:2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人们总会关心路的开通,却鲜有人关注路的开始。路的开通,通往“诗和远方”;路的开始,却是一群人披荆斩棘。

7月8日,在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改扩建项目上,烈日中天、热风扑面。众多建设者紧锣密鼓地施工,为确保今年年底通车而努力。

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是江淮腹地连接长三角地区的“大动脉”,每日平均通行量突破4万辆。随着改扩建项目实施,原先的双向四车道改扩成双向八车道,实现扩容升级。

在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的水阳江特大桥上,安徽交控集团广宣改建办工程计划部部长刘小明穿着绿色背心,戴着安全帽,仔细检查着新桥的建设情况。

刘小明(左)检查水阳江特大桥施工进展情况。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刘小明(左)检查水阳江特大桥施工进展情况。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在广宣改建办,刘小明的“拼劲”是出了名的。他是一个把自己“钉”在施工现场的“筑路人”。项目开工一年多来,除了开会出差,他始终穿梭于工地,一天都没落下。

从担任工程计划部部长的那一天开始,刘小明便穿梭于工地,他不仅要与各部门班组协调现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管控进度、品质、安全,还要协调各工种之间的配合,以及很多细节工作的落实。

按照项目规划,原来高速公路上44座主线桥需要全部拆除,工程量大,工期紧。刘小明白天“盯”现场,晚上开会、布置工作,经常只睡四个小时。

虽然辛苦,但刘小明说,这是一条串联长三角地区的民生路、幸福路,筑良心工程,是每一个建设者的良知。

熟悉宣城地形地貌的人都清楚,在这里要改扩建一条高速公路的困难有多大,不是山就是水,在山水之间修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刘小明对施工流程、工艺实施严格管控,采用各种环保技术和方案,实现“最小程度扰动、最大限度恢复”,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比如,工程沿线取土难度大。于是,刘小明协调优化各标段施工,将施工挖出来的土,第一时间运到需要填土的标段,做到挖方与填方互补,最大限度实现循环利用。

高速公路建设为什么对环保要求那么高?

有人说是为了让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而更多人说是为了保护好环境,给后代留下环保财富。就像刘小明在采访中说:“修好路又不留下痕迹,这样才无愧于心。”

建设中的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筑路人”正在进行沥青摊铺。安徽交控集团供图

建设中的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筑路人”正在进行沥青摊铺。安徽交控集团供图

在安徽高速公路的在建项目上,还有无数个像刘小明一样的“筑路人”,让一条条精心孕育的绿色环保路不断成长,在崇山峻岭间不断延伸。

正是有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使得安徽高速公路完成了从“县县通”到“县城通”里程碑大事,实现了从“创新科技”到“绿色发展”转型突破,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

“路通到哪里,哪里就是家。最开心的就是,看着一条条路在自己脚下不断延伸,那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是刘小明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无数安徽“筑路人”辗转江淮修路的真实写照。

(责编:关飞、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