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孟大刀”回村解“难”记

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
2024年07月01日16:11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2000年,而立之年的孟凡余,选择离开家乡,从小村庄去往城里谋生,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创办了一家小型物流公司,自己做起了老板。

在村民眼里,老孟是个“跳出农门”的能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可我一个人闯出来了有啥用?家乡还是那个穷地方。”面对乡亲们的夸奖,老孟心中另有杆秤。

孟凡余正在指导村里工作人员处理村务。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孟凡余正在指导村里工作人员处理村务。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老孟的家乡安徽省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地处偏僻,缺水易旱,曾是县里的重点贫困村之一,“种地不出几个钱,养家糊口都犯难”是这里的常态。也正是因为受够了这里的贫穷,老孟当初才选择了离开。

2012年,怀揣着回馈家乡,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愿望,不惑之年的孟凡余又主动“跳回农门”,并被村民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

老孟接手村务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债务危机。

彼时的红桥村债台高筑,每到年底,都会有人到村委会要账,村干部上班时间要把门锁起来躲债。

躲起来有啥用?这样做,老百姓凭啥信任咱?

没有考虑,老孟一声不吭拿出十几万,把村里的欠账一一结清。还了欠账后,老孟又带头逐户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与需求,为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到处奔波,甚至自掏腰包给贫困户买衣服、买油、买米,逢年过节还会带领干部到群众家里慰问走访。在他的坚持下,村民们对红桥村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债务这道题刚解完,老孟面前又出现了一道难题——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不能只靠自己,他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

为了调动村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老孟想了个笨办法,他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村委会食堂,炒上一锅蛋炒饭,然后挨个给村干部打电话,让他们过来吃饭。每天早晨吃饭时,老孟都会与大家说家常、聊心事,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尽力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

在老孟的不断鼓励下,慢慢地,大家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好,劲头越来越强。

如果说前面的难题都是“开胃菜”,那么贫穷,才是红桥村摆在老孟面前的“正餐”。

如何脱贫致富?老孟这个曾经的生意人,首先想到的是产业。

在他的带领下,2017年,村里成立村办企业红桥坊菜籽油加工厂;2018年,建设起光伏电站和扶贫产业园,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6.5万元。

2018年底,借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契机,老孟又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596万元,开始对全村土地进行系统整治,并将建设出的5700亩高标准农田转化入股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规模化、机械化耕种,统一经营。

“你看,今年的葡萄熟得多好”。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你看,今年的葡萄熟得多好”。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土地划归集体,村民成了股民,“三变改革”在红桥村落地生根。

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73.8万元,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人均分红达533元(除去土地租金400元),并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收益分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64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2023年,红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0万元。

从一个薄弱村成为经济强村,红桥村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成为很多地方学习的经验。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老孟也得到了“孟大刀”的外号。

随着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而今,再看红桥村,早已不见了曾经贫穷的影子,此处地里有粮,百姓眼里有光,每一个红桥人的心中,都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抱有期望。

“我们要对得起自己党员干部的身份,我们要像一滴水,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不能做一滴油,游离于群众之外。”老孟如是说。

(责编:关飞、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