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乡村工匠”激发乡村“文化+经济”新活力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舒城县着力挖掘、培养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从业者,全力打造培育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古法藕粉靠实力“出圈”
千人桥镇韩桥村的孙家志是“新农民”的代表,几年前返乡后就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种植先进的太空莲藕,用传统技艺手工制作藕粉,让古法藕粉靠实力“出圈”。
孙家志了解到太空莲藕质量高,经考察发现它纯白,不易氧化发黑,做出来的藕粉更易储存,比市面上销售的嫩藕更适合用来做藕粉。
每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他必到场向农技员咨询科技信息,还特地赴省农科院、职业技术学校等地学习。在省政协机关、乡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藕粉产品成功在上线,另外自己也摸索出了“优乐购”线上销售方式。2023年累计卖出藕粉1万罐左右,纯收入达15万元左右,还成立了锦莲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一碗“手工挂面”串起振兴致富链
在江淮地区一带,只要提起张母桥,很多人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挂面”,张母桥挂面产自舒城县张母桥镇,因其独特的“味美、筋道、爽滑、不浓汤”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其制作工艺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被称为古代手工食品的“活化石”。
目前,张母桥镇有50多家挂面加工作坊,形成了“挂面一条街”,都是一代一代祖传的“挂面”世家。2021年成立的安徽忆母桥食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由六安市山里人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地方政府招商引进。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传承传统手工艺,该镇结合招商引资,推行“支部+公司+群众”的运营模式,建设规范化手工挂面厂房,包括晾晒间、操作间、原料库房、包装间、成品库房等,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口碑。
“山七干子”激发乡村新活力
从民国时期开始,韦氏家族就在山七镇制作干子、豆腐。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到韦薇接手时,已经熟练掌握豆制品制作工艺。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016年韦薇成立了山七镇豆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吸收全镇80多家豆制品小作坊加入,定期为加工户提供原材料采购、市场信息、国家政策等多项服务。合作社常年安排50多名家庭困难人员就业,带动全镇800多人就业,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
韦薇通过网上销售、品牌加盟,在全镇成就了100多家通过网上销售山七干子、豆腐的电商大户,“山七干子”实实在在地成为该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她还开设制作豆制品的培训课程,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员。(伍珊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