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陶永祥、詹记、柏兆记……合肥“老糕点”有了“新味道”

2024年06月09日09:44 | 来源:合肥在线
小字号

  提起合肥本土糕点,你会想到哪一家?詹记、柏兆记凭借考究的用料和独特的口感,成为合肥人心目中的经典“老味道”。同样坚守传统技法的还有“炒货大王”陶永祥和老少咸宜的公和堂狮子头,为顺应年轻消费需求,这些“老式糕点”“老式炒货”也有了新动作。

坚守传统技法

  让“老味道”代代相传

  酥香的瓜子、香脆的花生、多样的坚果……每年春节,位于城隍庙的陶永祥炒货店前都会排起长队,对于打年货,人们更倾向于“记忆中的味道”,比如这家开了四十多年的小店已成为合肥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炒货大王”。

  今年2月,陶永祥与詹记、合肥百货大楼、刘鸿盛入选“第三批中华老字号”,成为合肥入选的四大老字号品牌之一。谈及“永葆青春”的秘诀,合肥陶永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陶永祥号第四代传人陶明亮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传统。

  “虽然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口味不同,我们也会对食物的配方进行微小调整,但传统的工艺、配方和原料永远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陶明亮以“常青产品”花生为例,一直使用的原料都是本地自产的小花生,“不仅如此,所有的花生都要求农户用手剥,从而保证完整度、色泽和口感。”

  历经四代传承,陶永祥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独特的传统记忆经过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最初的风味,被老顾客们称为“百年一味,一味百年”的炒货世家。

  同样坚守“老味道”的还有本土品牌公和堂,从和面擀面到手工捏制,再到熏蒸、油炸,狮子头的八套制作工艺算是被公和堂研究得“明明白白”。“虽然包装形式在升级,但工艺没有变化,始终是纯手工制作。”

  不仅是工艺,作为中华老字号,公和堂传承的还有历史的沉淀。第六代传承人、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玉萍介绍,“公和堂”之名源于祖上留下的一副对联 “公则悦万商云集,和为贵四海风从”,意在告诫子孙后代要公平公正、不欺不诈。

  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公和堂狮子头,酥、松、脆、香最为贴切,从外到内的酥脆让每位品尝过的食客都记忆犹新。如今,狮子头每天产量高达近2000斤,成为本地最热门的小吃之一。

  对于传统工艺的坚持,百年老字号柏兆记有着发言权,它凭借热门产品“麻油绿豆糕”在本土点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油和糖是天然的防腐剂,能很好地保存食材。”安徽柏兆记食品科技公司总经理郝鹏程表示,最朴实的保存方式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麻油不仅能固定绿豆糕的形状,还能让香味自然融入原有的糕点中。”

  经历了五代传承,柏兆记的麻油绿豆糕始终沿用传统模具制作,八种花纹对应着八个寓意。正如郝鹏程所言,时代在变,美好的祝福不变,就像历经百年风雨的柏兆记,将会依然保留匠心。

  传承不守旧

  老字号食品走出“焕新路”

  承古还要拓新,在坚守的道路上,一批老字号企业传承而不守旧,走出了一条“品牌焕新”之路。

  正值端午时节,詹记迎合新需求所推出的“原味减糖绿豆冰糕”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吃起来入口即化,而且造型设计成“合肥”二字,颇有地方特色。

  “现代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摄入糖量的关注,因此今年我们将绿豆糕减糖约25%,还特别添加了益生元。”合肥詹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办总监张健告诉记者,每到传统节日,詹记的粽子都会“上新”,今年也不例外,创新推出臭鱼粽、老母鸡汤粽和鲜笋肉粽。“徽菜中最有名的当数臭鳜鱼,我们选取其中最嫩的鱼肉加入粽子中,为顾客带来全新体验。”

  口味创新外,店铺类型也悄然发生变化。

  今年3月,詹记1955在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正式开业亮相,作为品牌首家现烤烘焙概念店,新店产品均采用现烤现售模式,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任意拼选糕点,这种自选购物模式打破传统场景,更加灵活,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发扬中式糕点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张健认为,抓住了年轻人就成功了一半。“如何让老字号品牌变得年轻化,我们要主动去了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才能有效地做出改变。”

  立足本土市场和传统风味的“炒货大王”陶永祥也在计划创新门店新模式。

  “如何讲好老字号故事,需要对老手艺、老味道重新包装。”陶永祥号第四代传人陶明亮计划打造一个有“城市味道”的集合店,不仅呈现在地文化的特色产品,还将搜集全国各地的“老味道”,这一想法将在陶永祥罍街店得到践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早在二十多年前,本土品牌陶永祥就走出国门,与外贸公司合作,将产品带到当地唐人街、华人超市。伴随着跨境商务的发展,陶永祥的出口份额实现逐年递增,陶明亮称这是自主运营和开拓客户的好机会,“为适应当地人口味,我们会对产品进行改良,甚至后期还会有建厂的计划。”

  但不论走得多远,陶永祥始终将做透本地市场作为主要战略。从前期的入驻大型超市,到后期与小区门口的夫妻店合作嫁接,正如陶明亮所言,小店能够真正地触达百姓深处,“让大家一出门就闻得着、看得见,尝得到!”

  

牵手老字号品牌

  推出联名新产品火“出圈”

  在今年新增的“中华老字号”名单中,本土商场合肥百大位列其中。作为本土老字号品牌的重要展示平台,即将迎来65岁“生日”的百大正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诉说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提到百大,没有哪个合肥人不知道它。

  1959年,一座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五层百货大楼在合肥市四牌楼东北角建成开业,小到一分钱两根的缝衣针,大到电视机、自行车这种家庭“三大件”,那时的合肥市民都习惯“到大楼买”。正如合肥百货大楼党委书记、总经理秦芸所言,合肥人的“百大情结”是很浓的。

  如今,零售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于传统零售企业来说,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身为老字号的合肥百大主动拥抱本土品牌,秦芸介绍,集团已与陶永祥、柏兆记、同庆楼等老字号达成合作,推出各种联名,同时也作为自营品牌与市民朋友见面。“比如今年端午,我们与同庆楼合作的粽子在合家福超市售卖,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

  截至目前,合肥百大集团已开发自营商品两百余个,以“柔小百洗脸巾”为代表的一批“新面孔”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企业实现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既然有了新产品,依赖传统销售渠道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百大又将目光转战线上。这次“转身”的背后是一个叫“数字百大”的大工程。

  数字化转型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柜柜能直播、人人当主播”的多元化多维度直播新模式。在百大商场的各大柜台,随处可以见柜姐、柜哥站在手机前,充满激情地解说产品,曾是传统销售员的他们如今已是“特色主播团”的一员,成为“线上+线下”全面销售能手。

  “我们通过聚合线上小程序入口,构建起百大统一线上平台。”秦芸介绍,目前共有300家门店线下履约,10多万商品“上云”,这种新零售模式让不少百大老顾客眼前一亮,消费习惯也随着商场的转型而变化。

  作为合肥人的“老朋友”,穿上“新衣”的百大好像有些陌生。随着商业的快速崛起,向新而生的百大集团将创新打造合肥商业风向标,继续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兴盛与繁华。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润媛/文 杨锋/摄

(责编:金蕾欣、关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