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聚力打通科创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

陶伟 韩震震
2024年03月06日17:2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合肥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入推进‘四链’融合,一体贯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聚力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卡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合肥市聚焦科技成果“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等关键问题,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转什么”——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

目前,合肥市建立了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三就地”统筹调度机制,高位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同时,合肥构建“1+N”政策服务体系,服务保障贯穿成果“发现、评价、孵化转化、应用、产业化”等全部环节。

罗云峰表示,合肥成立5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开展有组织、体系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三个“第一”职责,即找到第一个人(成果持有人),投出第一笔钱(种子基金),给出第一个订单(应用场景),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市内外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第一时间“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合肥首创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5家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对成果专班摸排成果项目转化前景进行研判;另外,积极谋划推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总规模1亿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熟化“最初一公里”。

2023年以来,合肥市已捕捉高校院所可转化科技成果4300多项,推动依托成果成立企业630多家,其中“独角兽”类企业达42家。

“谁来转”——畅通成果转化链条

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实验室研究与开发、中间实验、工业性实验和产业化等多个阶段。

罗云峰介绍,合肥依托安徽创新馆,打造了“千亿科技大市场”,征集展示创新成果2100余项,培养各级技术经纪人近2300人,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布局力度,建设了39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10余个细分产业领域,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实现三年翻番。

企业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合肥加快打造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梯队。在各项政策的推进下,2023年,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达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达11045家,两年翻番。

“怎么转”——创优转化应用生态

“目前,合肥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其中,依托稳态强磁场催生多个国家Ⅰ类创新靶向药物,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7家。”罗云峰表示,去年,合肥举办路演活动59场、路演项目391项,促成36项成果获得种子基金支持。

除了搭建创新促转平台,合肥还积极加速集聚转化关键要素,全力搭建供需对接桥梁。

合肥设立总规模10亿元、风险容忍度高达50%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优质高校院所成果团队项目就地转化,已立项支持项目108个,出资项目74个、金额1.4亿元。

为链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合肥常态化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活动;组建全国省会城市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持续为企业提供投融资、场景应用等服务,为前沿技术找落地方案,为创新产品找应用场景,助力新技术加速落地、新企业加快成长。

罗云峰表示,今年,合肥将继续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的创新生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场景上,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责编:欧恺、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