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安徽和县:让百姓喝上长江水

2024年01月29日14:41 | 来源:马鞍山日报
小字号

近日,位于和县乌江镇的卜陈增压泵站内一派繁忙景象。“吊车启动,注意安全!”随着吊车指挥一声令下,吊车缓缓将阀门吊起;另一边,工人们正在带压开孔,为供水管道接上分支水管。

该泵站是和县实施扩容的泵站之一,建成后每日供水量将从1.8万吨增至3万吨,覆盖人口将达到18万人。扩建增压泵站、新建备用水厂、兼并农村水厂、改造铺设管网……近年来,和县长远谋划,一体推进,打破城乡供水二元结构,大力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哗——”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西埠镇双庙村村民范仕仙感叹:“现在真是不一样了!以前水量小,还发黄,想洗澡都不行,现在水又大又干净,好用得不得了!”

从水质差、水压小,到水质优、水量大,关键在于解决了水源问题。“双庙村属于西埠镇原范桥水厂供水区域,范桥水厂从得胜河取水,一到枯水期,水量骤减,村民生活用水难以保障。”双庙村党支部书记杜平说,“再加上水厂制水工艺不高,水质也不好,容易发黄。”

像范桥水厂这样的农村小型水厂,全县共有11座,遍布各镇。为节约成本,这些水厂往往就近在内河或水库内取水,受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且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管网铺设覆盖面积小,保障用水量有限,随着时间推移,愈加难以满足居民用水需求。

为响应群众呼声,和县以收购范桥水厂、改造此片区为着手点,推动农村小型水厂收购兼并。“以乡镇为收购主体,由县水利局牵头,县直有关单位配合,共同推进全县农村水厂收购移交,移交后由和县华水水务有限公司统一接管、运营和服务。”和县水利局局长张平介绍,“截至目前,我们已与所有水厂签订收购协议,并完成10座水厂的移交,基本实现农村水源置换,让全县7个乡镇都喝上了长江水。”

打通“神经末梢”

解决了取水的源头问题,百姓的用水难题依然存在,原因何在?

从制水的流程看,由取水头部的虹吸管吸入水井后,长江水经水泵机组进入原水管道,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环节,进入清水池,再通过供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从取水到净化,再到输送,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泓清水便无法抵达居民家,而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出现在管网输送环节。

以距离和县主城区较远的功桥镇为例,水厂制好的清水要越过蜿蜒山路,通过30多公里的供水管道,经过3座增压泵站,方能为居民所用,这对供水管网规划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村小型水厂供水阶段,由于管网规划铺设不合理,供水片区未能形成“一张网”,很多村子由于位置偏远,处于管网末梢,一到春节等节假日用水高峰期,用水就成了老大难问题。

不破不立,和县立足长远,以全局理念重新规划设计供水管网,在“2+1”供水模式(2座主水厂、一座备用水厂)的基础上,铺设供水主管道168.5公里,南线主管网向南延伸至功桥镇,北线主管网向北覆盖至石杨镇,改造铺设二三级管网约460公里,涉及全县22个行政村,织密供水“一张网”。目前,和县农村二三级管网改造升级工程已完成近半,待全部完工后,供水管网的“神经末梢”将被彻底打通。

在功桥镇考塘颜太二村,原先处于管网末梢的颜兆先一家,说起用水的变化,喜笑颜开:“以前还得提着水桶去别人家打水,增压泵都不好使,现在过年再也不愁没水了!”

“智慧大脑”赋能

走进位于和县主城区的华水智慧水务调度中心,智能大屏映入眼帘,工作人员每天借助调度中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查看水源地、水厂、加压泵站等各个部位运行情况及关键数据。

“整个水厂的管网分布、工艺流程、阀门压力、电机电流等参数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当参数出现异常时,系统会第一时间预警,我们将及时赶到现场处理。智能化管理省时省力,还节约了成本。”和县华水水务有限公司安全技术部经理沙学金说。

为提供优质供水服务,和县改“传统水务”为“现代水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强化水厂、管网等在线监测。同时,该县推出供水服务“五个一”工作法,每片农村水厂供水区域建立一个供水服务群,为每户用水居民发放一张服务卡,每个村设立一个服务公示牌,建立一套应急抢修制度,打造一支专业抢修队伍。

据和县水利局副局长高方清介绍,今年,和县计划投资1亿元升级智慧水务,以“智慧大脑”赋能水务管理,建设全域智慧水务监管调度平台,实时监测水质、流量、水压等,实现水源地到用户终端的全程监控,让百姓真正喝上长江水。(郑颖)

(责编:黄艳、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