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你所不知的滁州②|被遗忘600多年的北京故宫“蓝本”

人民网记者 李阔 周坤
2023年12月21日08:14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一曲凤阳花鼓,传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一段令人骄傲的历史。

凤阳的“好”,好在哪?

有人说,这里诞生了明太祖朱元璋,成为大明王朝的摇篮;也有人说,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18枚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标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曾被湮没600多年的文化瑰宝。

它的样貌,被称为北京故宫“蓝本”,为“明初三都之首”;它的发现,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价值,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研究的多项学术空白……

它就是,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

俯瞰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俯瞰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一座“集大成者”的都城

在淮河南岸、凤阳老县城和政务新区之间的一片高地上,便是明中都遗址。曾经矗立在此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早已化为烟云。

但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个个重见天日的巨型石础、一段段精心设计的道路水网、一块块巧夺天工的精美石刻,向世人展示着这座600多年前“未完成”都城的恢弘气势。

600多年前,淮河南岸,一座宏伟都城正在全力营建。“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这首诗正是明中都当年盛况的写照。 然而,历史在凤阳开了个玩笑。

据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如亮介绍,洪武八年,在“功将完成”时,朱元璋又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随后改南京为都城。中都城自此被世人遗忘了600多年,同时也留下了众多待解之谜。

俯瞰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俯瞰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虽未完成,但明中都大体轮廓已然形成,城垣、宫殿、坛庙、公侯宅第等多数遗址留存至今,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自2015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合作,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持续、系统地发掘。2021年,明中都遗址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郭如亮称,经过多年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完整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区正殿的建筑布局,其总体呈现“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填补了明清都城宫殿考古空白。

此外,明中都承天门遗址“明三暗五”的门道布局,是北京“天安门”五门道的雏形。“可以说,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郭如亮总结说。

俯瞰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俯瞰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一张“重新擦亮”的名片

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延续历史文脉,是凤阳县目前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为此,凤阳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对《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进行调整,提出“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潜心擦亮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品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今走在明中都遗址周围几公里范围内,都很难看到高层建筑。

这是因为,凤阳县所有的城市建筑都考虑到中都城因素而建,规定所有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高度、外观和使用性质,都要与中都城和谐相融。并且根据距离中都城远近不同,分别限高9米、12米和24米。

明中都遗址发现的皇城遗迹。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明中都遗址发现的皇城遗迹。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容积率,限制了城市地产项目的发展,据测算损失约50亿元,但却提升了中都城在凤阳城建中的文化核心价值。”郭如亮说。

由此可见,“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绝不仅仅是宣传的噱头,而是行动的指南。

建设洪武门、恢复大明门、建成钟楼文化广场……一系列标志性保护展示工程,再现了600多年前的皇城气象,成为游客青睐的文化新地标。

正在进行发掘的明中都遗址。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明中都遗址。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一条“串珠成链”的风景道

作为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滁州除了明中都遗址,还有醉翁亭、清流关、吴敬梓故居等众多文物资源,它们如同一颗颗“珍珠”散布全市。那么如何把这些文物“串珠成链”,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从2019年下半年起,滁州市启动“江淮分水岭岭脊生态旅游带”建设工程,打造了近500公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跨联8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就像一条绿色项链,将沿线各类景点、产业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了高品质的文旅“景点群”,充分发挥其文物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

驱车沿着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可以在琅琊山文岭段感受蔚然深秀、曲径通幽;可以到定远—凤阳龙岭段领略丹霞赤壁、大明文化;可以去明光军岭段观赏湖光山色、无际草原;来全椒慢岭段品味田园秀色、静谧时光……

据滁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至2024年,滁州市风景道重点区域拟实施项目560个。预计到2024年,风景道沿线重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万元。

由此可见,现在的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不仅是一条景观道、休闲道,更成为了一条产业道、振兴道。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游”到“四季游”、从“一业旺”到“多业旺”,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让更多游客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看得清、进得畅、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

相关阅读:

你所不知的滁州

你所不知的滁州①|“千亿产业”背后的“一粒砂”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