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十年“徽”煌丨蚌埠:新材料创造新价值,新产业带来新活力

胡雨松 陈若天
2023年12月13日09:38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11月26日,第三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落下帷幕。大会期间,安徽省共签约项目83个、总投资额880.22亿元,其中蚌埠市签约项目共63个、总投资达457亿元。

新材料被誉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在制造业领域,有着“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的说法。现如今,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蚌埠正握指成拳、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聚更多高端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在硅基新材料领域,半导体元器件的设计、研发和生产,近年来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走进位于中国传感谷的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手臂正忙着给芯片进行点胶。“最近十年,不管是白色家电还是手机电脑,轻盈小巧都成了产品升级的趋势,这也对芯片设计制作提出新的挑战。”公司负责人李华东介绍,即使芯片间距已被压缩到两根头发丝宽度,在这样极限空间内完成光刻、涂膜、点胶、封装等环节,也成为园区企业的家常便饭。

禹芯半导体生产车间内,技术员正在调试设备。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禹芯半导体生产车间内,技术员正在调试设备。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距离禹芯半导体不远,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片繁忙,在这里每天能生产出上千万颗磁性传感器,这些磁性传感器将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设备的“眼睛”“鼻子“”耳朵”,将磁场、电流、温度、光照等影响因素转换为电信号。公司负责人张弛介绍,自从2021年来到蚌埠后,希磁科技在磁性传感器领域苦练内功,已成为产销规模最大的国内企业,产品直接供给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更让张弛感到欣喜的,是蚌埠培育智能传感产业的浓厚氛围,蚌埠现在集聚了智能传感器行业重要的企业、人才、资金等资源,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传感器产业生态圈。

在谈到为何选择蚌埠时,禹芯半导体和希磁科技公司负责人都提到了MEMS晶圆生产线。2023年初,总投资50亿元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加上原有的2条6英寸线生产线,蚌埠一跃成为中国晶圆制造最集中的区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当然很重要,更让企业感到鼓舞的,是蚌埠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决心。”李华东说。

在中国传感谷内,已聚集了一批智能传感制造企业。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在中国传感谷内,已聚集了一批智能传感制造企业。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如今的中国传感谷,已聚集了一批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传感器行业明星企业。其中,既有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等业内龙头,也有禹芯半导体、中科九衡等行业新星。蚌埠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董思敏介绍,目前,蚌埠经开区汇集传感器行业规上企业39家、年产值110亿元,蚌埠也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和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传感器行业的蓬勃发展,与蚌埠市近年来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领域密切相关。

早在2021年,蚌埠就将“抓两会、推两基”作为年度工作主线的重要内容,随后更是将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紧盯“新三样”等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硅基新材料是蚌埠的传统优势项目,国内最薄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最硬的高铝盖板玻璃,最大的浮法TFT-LCD玻璃基板,最柔的可折叠玻璃,最轻的空心玻璃微珠,全球领先的聚乳酸产业技术,都诞生在蚌埠这座“创新之城”。而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在蚌埠市已成功打造“秸秆—制糖—乳酸菌—产品应用”全技术产业链,找出了以秸秆为原料制备聚乳酸新出路。

“现在的蚌埠,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以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为主导,金属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锂电池新材料、新材料装备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蚌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蚌埠市集聚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63家,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680亿元,今年1至9月实现产值477.64亿元。

正如第三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的主题,“新材料创造新价值”,当“新兴”能量聚集在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必能焕发新活力,创造新辉煌。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