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聚力以文兴城 绘就虹城多彩卷章

走进五河县大新镇韩台村农家书屋,约45平方米的空间里,3000多册图书有序摆放,电脑、高矮阅读桌、饮水机、空调等便民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文学、少儿、政经、生活等类目的图书,我们这里都有。”韩台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韩婉玲介绍。
五河县图书馆举办亲子绘本读书会活动
韩台村农家书屋是韩台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当初设计时便规划建设成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心,方便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由于运营有方、组织得当,2020年,韩台村农家书屋荣获安徽省第三届百家示范农家书屋称号,韩婉玲也因此获评安徽省第三届百佳农家书屋管理员。 “日常工作就是负责阅读环境的整洁,帮助村民借阅书籍,做好图书分类整理工作。”韩婉玲说,来借阅图书的多为学生,双休日来看书的人会更多。“文学类、少儿类图书都是孩子们比较喜欢阅读的。”
韩台村农家书屋里还配备了三台电脑,除借书还书需要用到图书借阅系统外,韩婉玲还会教村民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比如查阅资料、搜索实用的生活知识等。
分类开展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妇女等阅读实践活动,利用党员活动日、“我们的节日”、世界读书日等,开展各类读书、征文、培训教育等文化活动,引导村民到农家书屋读书借书。如今的韩台村农家书屋,功能不断放大、延伸,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学习知识的大课堂、推进文明风尚的新阵地。
为切实发挥农家书屋的牵引作用,确保“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持续深入实施,五河县每年为199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投入维护经费2000元,投入8.68万元用于行政村(社区)的数字书屋建设。同时,每年为199个行政村配送图书种类65种、1.3万余册,切实解决基层群众读书难问题。
今年89岁的五河县城关镇居民韩锡鹏掐着五河县图书馆开门点按时赶到。“老爷子每天都来,比我们开门时间还早。”五河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韩锡鹏上了二楼阅读区,便拿了两份报纸坐下准备看。“最喜欢看和健康有关的信息,新闻啥的我也看。”韩锡鹏说。
少儿阅览室内,一群小朋友坐成两排专注阅读,老师认真辅导轻声解答,小手翻动书页的声音,如动听的音符,美妙极了。“希望他们可以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爱上阅读、坚持阅读、终身阅读。”五河县图书馆馆长孙苏勤说。
在文学作品区域,记者看到,书架上的书有些已被翻阅得发黄、破损。“少儿阅览室、自修室、电子书工坊,还有电影放映厅。虽说设备不是最新最好的,但市民有需要的话,来我们这里都能提供。”聊起图书馆内的情况,孙苏勤如数家珍。
举办亲子阅读、红色电影放映、法治情景剧等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持续丰富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扎实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五河县图书馆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五河县图书馆还突破阅读场地、条件限制,创造性地开展“线上猜灯谜”“移动图书馆知识竞答”“图书漂流”等活动,着力解决各类群体对于阅读的渴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将全民阅读惠及全民。
截至10月底,五河县图书馆接待读者量169710人次,书刊外借册次124759册,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08场,并通过购置超微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更新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总馆、14个乡镇分馆、199个农家书屋、4个共享书屋、2个15分钟阅读圈“一张网”“一卡通”通借通还。
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名单中,五河县图书馆拟被评为一级图书馆,这也是五河县图书馆连续三次获评这一荣誉。
生活有“戏” 甜蜜放歌
“来早占个好位置!”从大喇叭里知道今天村里广场要唱大戏,临北回族乡的村民们早早来到现场,这是10月中旬发生在临北回族乡的一幕。当日,2023年安徽省文化惠民工程“送戏进万村”走进临北回族乡,为村民带来了一场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演出。
婉转回荡的泗州戏《三卷寒桥》,让台下村民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魅力,精彩的二人转、歌舞表演赢得台下掌声不断,连连叫好。“在家门口看演出,真是大饱眼福了,真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咱老百姓的关心,希望可以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一村民看完节目后发出感叹。
“今年的‘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工作于4月9日在头铺镇屈台村拉开序幕,现已在全县199个行政村开展演出398场次。”五河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新闻出版股负责人方梅介绍,为确保“送戏进万村”真正起到实效,除充分利用乡镇庙会、农民农闲时及农村红白事时间进行演出外,还创新推出了“点单式”服务。
“点单式服务,是指演出团体在上报节目单时不得少于5套,演出剧(节)目需要结合五河农村实际、体现五河乡土特色,多排演一些老百姓爱看的花鼓灯、泗州戏、大鼓等地方戏曲。”方梅说。
《三卷寒桥》《穆桂英搬兵》《压裙记》《刑场恨》等主演剧目,《风雪姻缘》《卖身成家》《血冤》等新编传统戏及《家和万事兴》《三婆媳》《争公公》《护堤》等现代小戏。在演出节目单上,既有传承非遗、保护戏曲文化的经典曲目,也有深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新编节目。
除做到“送戏进万村”外,五河县每年还播放公益电影2388场,保证每个行政村每月一场。
文化印刷在纸上,放映在屏幕中,也被传唱在生活里。“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刚刚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头哟……”作为五河民歌的代表,每一个五河人对《摘石榴》都不陌生。
从被传唱在田间地头到响彻维也纳大厅,五河民歌现已成为民歌大系中的一朵奇葩。11月2日,合肥五河民歌研讨会工作组一行来到五河县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讨论中专家组指出,民歌的传承要跟上时代,要不断发展,民歌进校园要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们既会唱,也能从民歌中受到正面教育。
如何保护、传承并发扬五河民歌?11月10日,2023年五河民歌演唱比赛暨第十届民歌会选拔赛(预赛)正式举行,选手们用婉转悠扬的唱腔,精彩的演绎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而将目光投至更远,当《摘石榴》的旋律响起,每个人不自觉地哼唱便是最好的答案。
写五水之畔 抒家乡之变
山水之乡多出文人。面对山水,人会变得格外柔情、敏感,其笔下的文字也如水般荡漾、漫开,直抵人心。五河,这个皖北水乡也不例外。今年10月,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会议审议批准,五河作家陈安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次正式发表的散文题目是《温暖我的瞬间》,当时刊登在《蚌埠日报》的副刊上。”谈起与文学的结缘时刻,陈安伟记忆犹新。“受家庭的影响多些。初二的时候写了一篇15万字的长篇小说,白天上学没时间,晚上就在家点着灯偷写,怕被家人发现当作‘不务正业’。等写完才发现两条小腿和胳膊上全被蚊子咬了个遍。”说起过往的创作经历,陈安伟笑着说。
散文、诗歌、短中长篇小说,陈安伟都有涉及。翻看其作品会感觉到她笔下流淌的文字自然而不造作。“大多数作品都是一气呵成写出来的,一部中篇小说前期灵感思路想好了,基本上一周左右就可以写完。”陈安伟说。
2015年4月,陈安伟的中篇小说《梦中人》,以主打作品+评论的方式被《安徽文学》刊登。“这部作品之后被更多人认识到了,大家都知道五河有个陈安伟,写东西挺不错的。”陈安伟告诉记者,大多数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实际生活、日常点滴。
“五河是我文学创作的土壤。这里的一草一木、发生的事情、接触过的人都给我灵感。”陈安伟说,没有在五河的实际生活经历作支撑,就不会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文学作品。
从生活中打捞素材,又在文学创作中再现生活,陈安伟的作品主题大多指涉自然、山水、亲情等主题,而这山水自然、亲情生活也都与五河有关。“有生活才有文学,五河对我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滋养。”陈安伟说。
而除去作家的身份,陈安伟还是五河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负责人。“新闻和文学写作不一样,新闻是写事实,你必须到达现场、采访到新闻事件里的人,了解到发生的事情,才能开始进行新闻写作。”陈安伟直言,从事新闻工作也给她的文学创作带来很多便利,因为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看到大量鲜活发生的事情,总会有打动你的那个故事,让你忍不住想记录下来。
在陈安伟的办公室里,还有7名年轻同事与她一同办公,采写编辑新闻。在她的指导和影响下,这些年轻人拿起笔记本、相机等设备,努力挖掘这片土地每天发生的新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力量。”陈安伟表示。(王立春 李向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