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助推乡村旅游

怎样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什么样的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如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近年来,滁州市人大常委会把助推乡村振兴作为人大常委会一项重点工作,打出一套助力乡村振兴组合拳。其中,以“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绘好‘田字格’、打好‘特色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特色鲜明,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利用民俗活动,让游客“种草”小众景点
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就《滁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乡村旅游及春耕备耕情况调研。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滁州市由于地理区域的关系,千百年间人口不断迁徙流动,南北习俗相互融合、演变,其文化特点是融南北风俗于一体,自古至今民俗文化繁多,民俗活动中影响较大的有农历正月初九琅琊山庙会和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等。为此,滁州市充分利用好“小众景点”“非遗”“民俗活动”“假日经济”的同时,通过当地居民和到访游客利用短视频易创作、轻传播等特点,使其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为乡村振兴赋能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切入路径。
滁州市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期间,商家积极进行农产品展示促销。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2017年12月市人大出台了《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借力民俗促进乡村旅游。2023年2月21日,正值全椒县十字镇界首“二月二庙会”传统民俗举办之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图强深入现场开展借力民俗活动,做实乡村旅游调研。王图强来到现场,重点了解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指出要加大力度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二月二庙会”这一民俗活动品牌优势,把当地的富硒大米、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品推介出去,促进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动能。
内部造“网红”,一个人带火一座城
由“网红”带红一份美食、一个景区、一条街、一座城,新媒体的营销有效拓展了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能够助力增加乡村的收入,乡村通过内部造网红,让短视频直播成为助推器,把偏远地区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让基层群众得实惠。
在滁州,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当地“网红”,他们立足于滁州的文化旅游资源,用短视频的鲜活方式推荐滁州、讲述滁州故事,让滁州迅速“破圈”。很多外地人通过这些新兴传播媒介认识并喜爱滁州。
一批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滁州红色旅游的响亮品牌。图为滁州市委党校第十期县处任职班在皇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抓住乡村题材短视频创作的风口,实现“长红”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花鼓说唱表演。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短视频的兴起,促进了农人的学习提升,为乡村留住了一批年轻人。部分新农人正在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为区域农特产品寻找市场需求,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收入机会。这种示范效应也吸引了更多人才返回农村、留在农村,促进当地的乡村发展。
在滁州,扎根乡村的奋斗者中有很多人大代表的身影,他们始终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各级代表在乡村大变样的路上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责任、担当、奉献,推进乡村振兴大步向前,点燃美丽乡村的无限希望。在刚闭幕的滁州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关于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议案》已经交市政府办理。七届人大连续两年在人代会后,将乡村振兴列为重点议案,体现了滁州市打造农业强市的强烈心愿。(张丽 周丽微 张武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