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这十年:从粮食大市到粮食强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安庆秉承“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的宗旨,推进“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展,实现从粮食大市到粮食强市的战略性转变。
十年来,安庆市坚持收储主业,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先后多次启动小麦、早籼稻、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收购和油菜籽临时收储,累计收购粮食1073.1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36.5万吨,促农增收6.3亿元,没有出现“卖粮难”和“打白条”现象;严格落实地方储备规模,建立市县两级储备粮9.2万吨,市级储备油1200吨。加强储备管理,出台储备粮管理办法,配备市级应急成品粮储备2800吨,确保重点节假日和疫情期间粮油充足、供应充裕。
十年来,安庆粮食应急保供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建成应急供应网点181家、应急加工企业41家、应急配送中心9家、应急储运企业5家,实现城乡街道全覆盖,全市、市内、县内粮油配送时限最长不超过24小时、12小时和6小时,粮油供应始终保持充裕安全。疫情防控期间,联河、稼仙、青草香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带头复工复产,在确保辖区粮食安全的同时,踊跃支持武汉、上海等地,为全国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新增收储生活救灾类物资7个品种3.6万件、医疗防护物资25个品种314万件、消杀物资1.5万瓶。累计调运生活救灾类物资91个批次3.2万件套、防汛救灾物资41万件套、医疗防控用品97.6万只(件)、消杀物资1.2万瓶,保障了安庆市及周边14个县(市、区)应急救灾和疫情防控需要。
十年来,安庆粮食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建立“放心粮油”配送中心、示范店、经销点256个,“主食厨房”配送中心、直营店94个。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4个“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完成投资3.09亿元。推动联河、稼仙、福宁、青草香等一批骨干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国字号品牌7个。累计实现粮食加工业总产值1430亿元,较上个十年实现翻番。
十年来,安庆粮食产销对接成果丰硕。“皖粮入川”“皖粮入黔”开启全省先河,与长三角、珠三角、四川、西藏等地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粮食贸易从东南沿海遍布西北边陲。累计外销粮食571.1万吨,2021年外销粮食88.59万吨,是2013年外销量的将近2倍。持续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积极组织粮食企业参加产销对接会,邀请主销区来宜考察,引导企业加大市场推广和宣传力度,“安庆大米”影响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十年来,安庆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紧抓“粮安工程”“优质粮食工程”有利契机,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4.17亿元,新建现代化高大平房仓100万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4家。推动“智慧皖粮”“智慧皖储”项目建设,全市111个库点建设“智慧皖粮”信息化平台,“智慧皖储”试点顺利建成。市直板块建成仓容12.2万吨的安庆市粮食物流园,二期安庆市皖西南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正在推进。全市构建了大中型储备库、县级中心库和基层收纳库,实现业务数据、粮情监测、视频监控三大领域三级平台互联互通,粮食管理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
十年来,安庆粮食储粮、生产保持“零事故”。常态化开展储粮安全检查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广储粮新技术,强化粮油质量安全管理,严把入库粮食质量关,构建了以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企业为补充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所有县(市)均具备粮食卫生指标快速检测能力,实现入库每车必检。2021年,全市抽检粮油产品2556批次,有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畅通社会举报渠道,及时受理12325国家粮食流通监管热线举报,累计纠正管理不规范问题298例,处理各类举报线索32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生态。(赵恒 沈永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