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安徽含山:小田变大田 农户笑开颜

2022年08月02日11:4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大暑至,夏正浓。在含山县陶厂镇兴园家庭农场内,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与干净平坦的乡间公路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景色秀美的乡村画卷。

“原先承包的田块,大小不一,歪七扭八,打药、施肥很不方便。”兴园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王付平介绍道。自2021年开始,该家庭农场承包的1800余亩的农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已实现全覆盖。“今年的水稻长势很好,加上‘小田变大田’后,劳动力成本降低,机械收割损耗减少,加上政府补贴,一亩地能节约100元左右。”掰起指头算起账,王付平对今年的收成信心十足。

而早在2014年,陶厂镇的另一位种粮大户付正前的家庭农场就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他所承包的3500亩农田中,有3000亩完成“小田变大田”土地平整工作。

“2013年我刚刚回乡承包农田,雇了近80个人下地干活。现在合作社只有8名固定员工,农忙时最多18个人就够了。”付正前介绍道,作为农田改造的参与者、受益人,他切实体会到“小田变大田”所带来的红利,劳动力成本的减少、现代化农机的使用都让他省心省时省力省钱,“其实不光我们受益,老百姓才是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

据了解,含山县在全县范围内遴选1-2个村实施“小田变大田”整村推进试点,采取委托流转等办法集合土地,把“小田改成大田”,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土地股份,通过集体直营、代耕代种、托管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按照股份获得流转金或土地经营收入分红。

家住在云塘村的王大爷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调田之前,一到农忙时节,这个“行家里手”却也犯愁,自家的田亩位置偏僻,田块弯弯曲曲,除草、插秧、施肥、打药,不论什么活都格外劳神费力。如今,他家的田亩重新平整规划,王大爷望着方方正正的田亩,心里非常高兴:“现在自家田承包给大户,不担心田荒着浪费了,今年一亩地的租金还涨了一百多。”

据悉,含山县积极引导主体参与,全县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0.86万亩,流转比例达77.5%。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土地归并集中,并对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改造的,按照耕地改造项目总价的50%、最高不超过1500元/亩予以补助。

“今年将实施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造1.3万亩。”据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整治的同时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有序推进冬闲田开发整治利用,开展冬闲田集中连片复耕开发,让冬闲田“忙”起来,助力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郭萌 王梦怡 臧德艾)

(责编:范晓琳、宫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