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特别报道>>交通运输这十年

池州交通这十年:砥砺奋进守初心 勇毅前行当先锋

2022年06月24日11:21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东至县黄泥路(公路通到家门口)。刘国强摄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根本,乡村振兴之基础。十年来,池州市交通运输局不断加快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统筹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打通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现在的池州,“水陆空铁”全开,畅通长三角,联通全世界,已成为皖西南长江干线重要交通节点。

公路网络日趋发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9490.86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8.061公里,“三纵二横五联”高速公路网逐步构建;普通国省干线一级公路215.294公里、二级公路722.395公里,“七纵五横五联”公路网持续优化,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交通网。

高铁十字网格初现。铁路营业里程196.1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57.1公里。开工建设池黄高铁,与已建成的宁安高铁构成“一纵一横”高铁网格局。

港航设施全面升级。实施青通河航道疏浚15.6公里,秋浦河航道整治35.2公里,全市航道总里程397公里,其中长江航道158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239公里,“一干二支”航道骨架网基本建成。全市水运企业59家,船舶保有量967艘,343.78万载重吨。建成池州港江口港区三期、童埠码头改扩建、中电建安徽长九矿石码头等,拥有生产性企业30家,泊位82个设计通过能力,江河互通、串点成线、通江达海的现代港口群基本形成,202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居全省第2位,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打造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挥重要作用。

青阳蓉十路全长 26.4公里旅游大道段。池州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航空运输扩容加密。运输机场建设不断推进,年达旅客吞吐量52.45万人次,较“十二五”末增长93%,航班通达15个国内城市,实现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全部通航。

公共交通稳健发展。创成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创建,累计投资3.76亿元,建成公交首末站13个,候车站亭497处,电子站牌121个、公交专用道34.3公里、充电桩33座、购置纯电动公交69辆,新增公交线路6条,线路里程增长147.9公里。完成第三代社保卡公交功能融合应用,市民可持社保卡刷卡乘坐城市公交。主城区600台出租车顶灯及车载设备更新换代,开通95128适老服务叫车电话,解决老年群体出行需求,主城区25条公交线路实行了中英文双语报站,成为安徽省首个城市公交中英双语报站服务“双全覆盖”的城市。

交通旅游深度融合。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建成农村客运站30个、候车亭(招呼站)871个,城乡公交(客运)线路增至165条,全市575个建制村公交(客车)通达率100%,“交通+邮政+旅游”资源融合,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快进”“慢游”交通基础网加快构建,新增一批与景区衔接的高等级公路,推进驿站、服务区建设。

数字交通成效显著。建成“公路管理、道路运输、港航海事、城市公共交通”四大管理平台。完成智慧港航海事市县两级指挥平台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建设。主城区城市公交建成“智能调度、掌上公交、一卡通、移动支付”四个信息化系统,城市公交“一卡通”与第三代社保卡“两卡”融合应用。

青阳蓉十路全长 26.4公里旅游大道段。池州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平安绿色齐抓共管。完善应急资源数据库,推进应急资源汇集共享,以大数据支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教育服务监管平台应用,采取“互联网+安全教育培训”的模式,加强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开展普通国省干线改建工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对货运源头单位货运车辆出场不覆盖、不冲洗、超限超载行为严管重罚,加强源头管控。统筹推进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实施岸电设施改造,推进码头前沿生活污水、油污水接收设施建设等船舶污染防治工作。

十年来,池州市交通运输局牢牢把握交通区位优势、生态旅游优势,在新发展格局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展望202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立体互联,综合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与信息化智能先进,资源利用集约节约,安全应急保障有力,行业治理规范高效。初步构建“池州123出行交通圈”,交通强国试点任务高质量完成。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池州123出行交通圈(市到县、池州-合肥及周边市1小时通勤,南京、杭州、武汉、南昌等周边省会都市圈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人口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鲁文鼎)

(责编:黄艳、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