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备一”保淮河 老区霍邱献大爱

【查看原图】
霍邱县新店镇中心学校安置点内,80岁的黄用桂和她的3个孙辈住在这里。苗子健摄
霍邱县新店镇中心学校安置点内,80岁的黄用桂和她的3个孙辈住在这里。苗子健摄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20年07月27日08:07

“3、2、1,开闸……”7月20日13时,随着一声令下,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姜唐湖进洪闸缓缓开启。瞬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5.4万亩良田,被奔腾的洪水“吞噬”,化为泽国。这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老区霍邱第26次奉命行蓄洪。

就在同一天,当地城东湖蓄洪区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开闸蓄洪。霍邱,正以“用一备一”的大爱,力保淮河安澜,以及淮北平原、两淮煤矿、下游城市的安全。

71年,26次

7月24日中午,天气阴沉。

站在霍邱县临淮岗大堤上,目之所及,皆为汪洋。而几天前,大堤一侧的姜唐湖行蓄洪区,还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如果没有这场洪水,再过几个月,就能丰收。

姜唐湖行蓄洪区,由霍邱县姜家湖、颍上县唐垛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霍邱县临淮岗乡的11个行政村、5.4万亩耕地。

这里面,就有左德中家的15亩地。

“一季麦,一季稻,还养了些龙虾和鸡。去年,我们老两口毛收入有五六万块钱哩。”老左说,“今年基本上是绝收了。麦子的收入,都用在水稻投入上了。”对于蓄洪,他的态度很明确,“搬!土地是农民的牵挂,但洪水来了,谁还计较这些?我们都听政府的。”

老左的态度,在一代代姜家湖人、霍邱人中,十分普遍。为了淮河,他们付出所有。

当下,老左和老伴俩住在街上的儿子家,在外务工的儿子左金龙也回乡陪伴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只是有时,老左还会望着老宅的方向,想着什么。

在淮河抗洪史上,霍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这里是淮河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县,共计79公里。当地共有行蓄洪区3个,面积占到沿淮行蓄洪区总面积的近1/3。1949年以来,霍邱行蓄洪26次,其中姜家湖一地就达17次。

霍邱,是一块红色土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当地县志记载:革命战争年代,近20万霍邱群众参军参战,数千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为夺取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岁月流淌,物是人非,但红色基因辈辈传承。和平年代,160余万老区群众同样选择用“牺牲”,为淮河抗洪大局奉献大爱。

在老一辈霍邱人的记忆中,蓄洪是可怕的。据他们回忆,几十年前,一旦炸坝蓄洪,哪一次不是流离失所?不像现在,党委政府有预案、有兜底。一方面,尽可能地帮助群众转移财产,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对无亲友可投靠的百姓,集中安置,保障他们的衣食住医需求。

保正阳关,保中下游

在外地人眼中,姜唐湖行蓄洪区是陌生的,但它在淮河的抗洪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

“姜唐湖是靠正阳关最近的行蓄洪区之一,对调节后者的水位,有着直接且明显的作用。”六安市水利局副局长钟庆华告诉记者,正阳关站水位,是观察淮河汛情的重要指标。一旦水位超过26.5米,下水会变得更加缓慢,其以下的淮北平原、两淮煤矿、大中城市就会受到威胁。

今年,淮河流域雨情迅猛。7月18日以来,正阳关站水位开始猛涨,接连突破警戒水位、保证水位。

钟庆华介绍,姜唐湖行蓄洪区启用后,正阳关水位的涨势得以控制。从安徽省水文局的河道水情监视图上不难看出,7月20日18时,水位开始回落,并于第二天凌晨降至保证水位以下。

“姜唐湖的启用,是保正阳关、保淮河中下游的利器。当然,也缓解了霍邱以上淮河堤坝的防洪压力,为沿淮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又一道‘防线’。”钟庆华说。

城东湖待命!

7月20日,姜唐湖开闸的前后,在霍邱,一场针对城东湖蓄洪区群众的大规模转移安置,正在进行。

“接到转移通知后,我和老伴就抓紧收拾东西,当天上午,就到安置点来了。”家住湖区的新店镇东湖村村民唐顶益说,今年的水又大、又急。撤离时,水已经漫进院子,眼瞅着就要进屋了。

“政府不仅安置好我们,还组织人手,把家里的2000多斤小麦和口粮,几十只鸡鸭鹅都搬到了地势高的亲戚家,这能减少不少损失。”唐顶益直言,看到家里财物安全,我们也都安心了。

用唐顶益的说话:“如今,在安置点过着养老院般的生活,有得吃、有得喝、有得住,还能洗澡,身体不快活了,还有医生。”

新店镇党委副书记潘景宏介绍,城东湖蓄洪区涉及该镇6个行政村保庄圩外的268名群众,耕地1万多亩。20号8时,接到县防指命令后,镇里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同时,安排镇村干部60余人,帮助老百姓转运粮食、家电、牲畜家禽。

“我们的转移工作做得比较早,时间相对充裕,所以老百姓也很支持。”潘景宏说,当天晚上,200余名群众基本转移完毕。目前,除投亲靠友的,均被安置在新店镇中心学校等集中安置点。

记者了解到,城东湖蓄洪区,是霍邱的三大行蓄洪区之一,面积378平方公里,蓄洪量15.9亿立方米,涉及耕地21万亩。体量远超姜唐湖行蓄洪区。

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7月20号开始,县里就开始转移安置湖区低洼地区的3600余名群众。目前,转移工作全部完成。“现在,城东湖蓄洪区已处于待命状态,随时能够为淮河蓄洪,保淮河安澜。”上述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在抗洪一线,上百万霍邱人以“用一备一”保淮河的大爱,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敬佩。这种精神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与当地党委政府“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7月24日,记者在姜唐湖行蓄洪区看到,尽管高高的庄台能够抵御洪水,但考虑到百姓安全和生活质量,霍邱县临淮岗乡正组织住在庄台上的群众转移。乡、村干部们不惧繁琐,耐心劝说。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耕牛等大型牲畜,也在转移之列。“人民群众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但有时,耕牛等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牛过来了,人也就跟着过来了。”现场,当地党委一位负责人说。

话糙理不糙。这是真正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陈浩 苗子健 陈若天)

点击查看专题

分享到:
(责编:关飞、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