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西:“四古”浸润 开启文化“古”旅

【查看原图】
刘铭传故居一角
刘铭传故居一角

6月6日晚,在安徽合肥上演的“火锅之约”让广大网友见证了马云的有诺必践,也让全网一起感受了大美安徽的好客风范。

火锅之约后,马云并没有立即返程,而是踏上“好山好水好风景”的徽文化之旅,而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合肥市肥西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景区三河古镇。

有“淮军故里、花木之乡、巢湖明珠、经济强县”之美誉的肥西县是安徽省经济第一强县,全国百强县。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客居于此,涌现了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代表的一大批淮军名将。

肥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古镇三河历史悠久、古圩堡群独具江淮建筑风貌,古民居、古村落更是灿若星河。肥西县充分挖掘“四古”资源,打造江淮“古文化”名县,一场别具特色的文化“古”旅正在徐徐展开。

古镇三河:依村而生 人景共融

三河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吴楚相争的“鹊岸之战”、太平天国时期的“三河大捷”均发生于此。悠久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三河镇内遗存着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城墙、古庙宇、古炮台、古茶楼的“八古”景观。三河历来是商贾云集、车船辐辏,素有 “小南京”、“小上海”和“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

三河古镇因水得镇,沿河成街,临水建房,小桥流水人家,街巷及老旧建筑基本形成于清中晚期至民国,具有鲜明的江淮地区水乡地域风格。如果说水是三河之本,古建筑群则是三河文化传承之精髓。狭窄街巷青石铺就,灰砖青瓦的房屋简洁实用、精巧的院落功能齐全,所有的建筑风格都传递出水乡人务实、精明的生活理念。三河自古河流交错水路交通发达,是繁荣的商品集散地,古城区内现存老旧建筑186处。

在三河古镇,商铺鳞次栉比,景区的原住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做米饺、米酒、三河羽扇等手工艺品,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小辞店》发源与此。

走进古镇,观赏的是风景,感受的却是历史和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漫步三河古镇,可以感受到古镇居民的烟火人生。

和国内其他的古镇相比,三河古镇景区生活着二万多原居民,人景共生的和谐景象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诚信立世”的古老信念被一代代三河人传承着。每年六月,古镇上都会举办一场隆重的宣誓仪式,大大小小的商铺都要参加。“诚信经营,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誓言回荡在古镇的街道上。

古圩堡群:灵秀大气完美结合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支以江淮子弟为骨干的军事政治力量,深刻地影响了清末民初数十年间的国祚命运,这支劲旅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创立的淮军。地处江淮之间的合肥市肥西县,号称“淮军故里”,据不完全统计,肥西地区参加淮军有数千人,文官知县以上,武职“参将”以上的淮军将领就有80多人,“提督衔”以上达30多人,刘铭传、张树声、刘秉璋、潘鼎新等人更是官至封疆大吏。

这些淮军将领功成名就之后,纷纷在家乡兴土木、建庄园、购田地、置产业。由此,肥西各地建成了众多各式各样、规模不一的新兴地主庄园,从而形成江淮之间独特的淮军圩堡群。

圩堡建筑有着鲜明的皖中建筑风格,是从民居到城市建筑的过渡形式,由于圩堡主人多为军事将领,在特定的历史动乱时期,防御功能更加完善,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唯一性。

肥西圩堡群特点是外壕沟,内围墙,以水圩居多,四面环水,壕沟深堑,建筑布局呈现一心多圆特征,即以中间轴线建筑为中心,四周有内围墙,内壕沟,外围墙,外壕沟等建筑设施。围墙厚50公分,可防轻武器火力,内置射击孔。拐角处有更楼、碉楼,即可瞭望,又能射击,防御措施不可捍动。圩内建筑错落有致,建筑规格根据居住人员身份,一望明了。会客厅堂、生活居室、办公书房、赏鸟花园、作坊仓库、园丁仆人居所,一应俱全,初步具备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

此外,圩内淮军将领们数载的修筑和扩建,逐步造就了肥西大大小小的圩堡建筑130多座,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淮军将领圩堡建筑群。

在四大圩堡中,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居刘老圩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圩子。盛夏的刘老圩幽静闲适,新建的刘老圩,刘铭传命名为“大潜山房”。故居内现仍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经百年沧桑,至今高大挺拔,为合肥地区广玉兰第一树。据说,广玉兰是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的,合肥淮区著名将领宅内多有此树,成为一段时期合肥地区名门望族的身份象征,现成为合肥市树。

在刘铭传故居,被人津津乐道除了神奇的圩堡建筑,更少不了在西北角大堰中间远离尘嚣的“读书岛”。读书岛为人工堆积的岛,刘铭传延请名师为子孙授业施教,因而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处庭院,因了读书的声音而具隽永之味。

如今,来到故居,倚墙凭水眺望“读书岛”,丛树中学堂婆娑旧影,犹有书声余味。“读书岛”仿若刘家弃武习文的家规,为后世子孙铺就了“学而优则仕”的文脉。

山口古村:打造中国首个古集文化旅游村

一条人文荟萃的老街是旧日时光里难舍的记忆,它都以独有的精神屹立在那里。国家级4A级风景区南麓,山口村被誉为“紫蓬山南大门”。距离市区20公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山口村全村4.1平方千米。其名称起源于明末,是一个距今四百余年的古村落。山口老街始于明末,盛于晚清,老街长两百余米,东西走向,热闹繁华,南来北往高人香客不绝,大小商埠、医馆、学堂、茶楼、饭庄、戏院、照相馆、油场、槽坊、窑厂、染坊、铁匠铺、篾匠铺、豆腐坊等各种行业应有尽有,故有“小金斗” 之称。

为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复兴百年古集市,肥西县谋划在山口老街原有规模基础上,复原具有特殊人文景观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通过美化老街及其村庄环境,深入挖掘圩堡老街百年历史文化特色底蕴,逐步形成文化休闲、旅游居住及公共服务有机结合的江淮文化风貌区,从而打造设施完善、风格迥异,具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的圩堡古集文化旅游村。

“在山口村的发展上,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做到既把乡村治理好,又把乡村发展好。”肥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山口村作为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坐拥百年圩堡老街,肥西将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文化溯源,复原山口村文化盛景,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古村。

古民居:文化家园的归一与守望

中华文明最源远绵长文化在灿若星河的古民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肥西县人杰地灵,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也留下了大量名人旧居、故居、遗踪,如三河大战风云馆(陈玉成三河大捷指挥部)在三河百姓中妇孺皆知,李府粮仓、孙立人故居、杨振宁旧居、鹤庐等。这些有着丰厚文化与历史信息的古建筑就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

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重新修葺的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循两级石阶而上,抬眼便可望见门楣上的“杨振宁旧居”字样,木门格扇,镂刻雕花,颇具古朴意境,踏进门来,三进三落的庭院在眼前铺展开来,从前厅透过玄关扇门,一眼就能穿过中厅直到后院后厅。前厅右侧,一帧杨振宁博士巨幅照片占去半个墙面。

穿过天井就是中厅,偌大的厅堂内,自左而右陈列着一整片实物资料,从少年求学、青年获奖,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详尽记录杨振宁大半生奋斗历程。从古镇三河走出去,到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而后又回到三河,它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位科学伟人拼搏奋斗、孜孜以求的成功之路,更是一个海外游子风雨兼程、魂系故土的赤子之心。

在丰乐镇董家湾,董氏祠堂远近闻名。董氏祠堂是合肥地区保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在江淮地区具有代表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是清代时期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的缩影。

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家文介绍,董氏宗祠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是目前合肥地区现存的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乾隆年间进行了维修,光续年间又进行了重建与维修,后改建学校用。1986年被肥西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肥西县又投入资金对董氏宗祠正房大厅10间房屋进行恢复、维修,基本再现了董氏宗祠独特的建造风格。

“古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肥西县将立足四古文化,坚持保护与挖掘文化相结合,留住传统古建筑的文化之根,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化乡愁。”李家文说道。(杨赛君 张俊 刘鸣) 

分享到:
(责编:关飞、郭宇)